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HK人与事\“辉笔而就”\月 松

2019-05-17 03:20:2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我对你说》集结了梁家辉在《文汇报》写的百多篇专栏文章\资料图片

  说起梁家辉,可能多数人只知道他是演员,不知道他还是资深的专栏作者,曾勤耕笔缀,为《文汇报》写了二十多年的专栏文章。而专栏的名字就叫“辉笔而就”。

  我是偶然才发现这一“新闻”,之前在住处附近的二手书店閒逛,无意中看到一本封面印着梁家辉的照片、名叫《我对你说》的旧书。若不是最近在看《国家宝藏》,我估计会错过。这书二○○五年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集结了他的百多篇专栏文章。对於梁家辉,说不上视之为偶像,喜欢的程度大概是他一有新戏,我定会去看。

  梁家辉写专栏的缘由跟他曾在铜锣湾摆地摊的故事差不多,为了餬口。一九八三年,他一口气在内地拍了两部戏:《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初出茅庐的梁家辉凭藉后者一举摘得翌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也成为该奖项历来最年轻的得主。不过之后几年,因为在内地拍戏,他被台湾当局封杀:凡是他参演的电影不准进入台湾市场。当时,台湾是香港电影的最大市场之一,失去了台湾这块市场,梁家辉基本就没有戏可拍。生活还要继续。他毕业於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与几个失业的大学同学一起设计各种流行的手镯、项链等首饰,做起了地摊生意,靠手艺谋生计。

  几乎在同一时间,《文汇报》的一个编辑得知这事,便邀梁家辉开设专栏──“辉笔而就”,一天一篇,每篇五百至八百字左右,他一写就是二十一年,直至二○○八年才停止。据说当时稿费千字两百港元,不算很多,但减轻梁家辉不少生活负担,起码够支付水电费。至於专栏内容,他不写娱乐圈八卦,只写琐事:读了什麼书,看啥漫画,去哪裏旅行,如何生火煮菜……天天写耳闻目睹,都是世俗,都需要火候。

  《我对你说》收录的文章涵盖人文历史,电影音乐,书籍网络,饮食风俗,无所不谈。先不说深度,其广度真让我有些吃惊。但转念一想,他的多变演技不正来源於此?他的文风樸实,不乏知识与趣味。读来令人彷彿与朋友相坐,对面而谈。他看书不太挑,常看流行书。他打破次元壁谈了好多次漫画,大爱的漫画家是古谷实,喜欢《去吧!稻中乒团》。他形容古谷实的作品题材很“核突”,初识《稻中》的缘分是来自朋友的垃圾桶,作为一个爱书人,好奇翻翻看到底朋友丢弃的是什麼书,结果看中了《稻中》最后一集的单行本,他如获至宝,看后千方百计要找齐一整套。他将自己的读书口味作了这样的类比:也许有点似人家爱吃蓝芝士或臭豆腐──非同道者难以明白。生活化的梁家辉,市井诙谐,却又理性诚实。

  作为一个数百字的专栏,内容确实简短而随意。但可贵的是身为演员的他也读了古今中外不少书,且能信手拈来引经据典。在《生命的价值》一文中,他从悼念“哥哥”张国荣而论“道”,先引用“朝闻道,夕死可矣”,再谈人生理想,从罗伯特.甘迺迪从政,到平凡人谋生工作,“不必是大人物,也有能力令身边一切变得不一样,变得更美好”。这样的感悟不拘泥於职业範畴,可算是洞察人情世故。

  如果不是梁家辉,而是随便一个什麼人开的专栏,琐碎至此,还会觉得有意思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毕竟,写的是凡人的烟火,书的是凡人的情怀。书本之外,还有一本叫作“生活”的大书。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