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故宫建筑\一座书城\祝 勇

2019-05-20 03:17:56大公报 作者:祝 勇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北京紫禁城内的清代文渊阁\资料图片

  永乐元年(公元水一四○三年)七月,刚刚登基的明成祖朱棣宣布编纂一部大型类书。朱棣在诏谕中说:“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篇帙浩穰,不易检阅。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庶几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尔。”

  由于规模太大,难以刻印,所以由三千文士全部用明代统一的官用楷书——馆阁体一笔一画地抄写成书。这一庞大的文化工程终于在四年后抄写、装帧完成,入藏南京文渊阁。这部书被永乐皇帝亲自赋予一个响亮的名字:《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共22211卷,装成11095册,共3.7亿字,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是我国最大一部类书。《永乐大典》采择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种之多,数量是宋代“四大部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书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收书也不过三千多种。《不列颠百科全书》称《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翰林侍读学士解缙,则因卷入朱棣之子朱高炽与朱高煦的太子之争而下了诏狱。永乐十三年(公元一四一五年),锦衣卫指挥纲纪向明成祖朱棣进呈在狱囚犯籍册,朱棣看见解缙的名字,问:“缙犹在耶?”这话问得有学问,只问解缙还在不在,没说干什么。纲纪心领神会,知道不能让解缙“在”了,回去后,将解缙灌醉,埋在雪堆里,将他活活冻死了。那一年,解缙四十七岁。

  朱棣想杀掉解缙,但他的旨意传达得很艺术,没有一个“杀”字;纲纪也执行得不露痕迹,一寸伤痕也没留下,堪称“不杀之杀”。这一君、一臣,“水平”都很高。

  永乐十九年(公元一四二一年),北京紫禁城已经建成,明成祖朱棣派陈循从南京文渊阁里挑选图书精品一百柜,装在十余艘大船上运到北京,入藏紫禁城,《永乐大典》也一同运来,贮存在太和殿广场东侧的文楼(今体仁阁)内。最辉煌的文化工程,就这样与最壮丽的建筑工程,合二为一。

  明王朝攻下元大都时获得的其他宋元书籍,此时皆入藏北京紫禁城文渊阁内,至此,宋代以来皇室旧藏书籍已聚集在北京紫禁城内,其中包括祖制文集及古今经史子集,蔚为大观。宫殿收藏之宏富,有明仁宗时华盖殿大学士、实录总裁官、少傅杨士奇所编《文渊阁书目》为证。

  今天的紫禁城东路,文华殿后,有一座文渊阁,那是清代乾隆皇帝为贮存《四库全书》专门建造的,并不是明代的文渊阁。关于明代文渊阁的位置,史料的记载不一,甚至有史料认为明朝文渊阁根本不在紫禁城内。于是,那座曾经墨香四溢的文渊阁,就消失在紫禁城的宫阙楼台中,难以辨识了。后来,故宫博物院单士元先生从史料中探寻追踪,终于找出了它的位置:“从銮仪卫以西各库直到清内阁大堂,都应属明文渊阁的范围”,这一区域的建筑,包括銮仪卫库、实录库、红本库、银库等,都是“外部包以砖石结构的楼房”,“在砖城楼房之西尽头为内阁大堂”。这与《可斋笔记》中“文渊阁在午门内之东,文华殿南面,砖城,凡十间”的说法脗合,于是我们知道,明代文渊阁,并不像清代文渊阁那样是一座单体建筑,而是几座砖石结构的建筑群。

  明代文渊阁的区域,目前并没有开放,但站在紫禁城东南角楼附近的城墙上(紫禁城午门向东至神武门的城墙已经开放),可以清晰地看见那几座石质建筑,依然如单士元先生所描述的。“结构都是砖城形式,门为石梁石柱,铁叶包门扇。楼分两层,上层筑长方洞口为窗,石柱边柱以生铁铸成直棂窗,用以采光通风,又可防盗防火。”城墙上游人如鲫,很少有人知道,那里是明朝的文渊阁,在那里,曾有“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装用倒摺,四周向外,虫鼠不能损。”只是如今,人已去,楼已空,书不知所终。唯有院子中有几棵柿子树,在这深宫里,兀自开花结果,不知度过了多少春秋。假如在秋天,会看到许多通红的柿子,高高地悬在树端,犹如灯笼,耀眼明亮。(一)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