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青年一代的阅读时间大部分交给了屏幕。屏幕上的阅读,是杂乱的、碎片的、即时的,同时也是速朽的。被“捆绑”在新媒体上的阅读,在碎片时间中部分地形塑了当代青年对现实人生的认识。新媒体上的一篇文章,从被打开到阅读完毕的时间,往往只有五分鐘。正是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五分鐘”背后,新媒体时代阅读的形式与内容进入当代青年的文化结构,从而构成一代青年的阅读生态。
五分鐘的阅读,能带来什麼?会带来什麼?回溯互联网的发展史,可以看到,在以“微信”为标志的新媒体时代宣布崛起之前,“微博”已然为新媒体时代中“五分鐘阅读”的内容生产模式提供了充分的孵化空间。
在这个空间中,若论及当今新媒体写作的史前造物,不得不提的是曾点燃过内地万千少男少女之心的“睡前故事”。它们的作者张嘉佳后来和王家卫合作,製作了电影《摆渡人》,名噪一时。
很多人说,难以理解拍出过《一代宗师》、《花样年华》的王家卫会和张嘉佳合作。也有人说,正因为张嘉佳,我们得以重新理解王家卫。尤其在张嘉佳故事的都市景观和情感脉络中,我们能看到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和《堕落天使》的映像。
就故事文本而言,在语言上,张嘉佳糅合了王朔、王小波、周星驰的电影对白,在读者熟悉的文化系统裏摘取语言资源,不仅祛除了读者的陌生感,而且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风格:空洞的华丽。在内容上,张嘉佳在文本中灌注了与自己相类的一代青年的爱恨情仇。所有的错过都没有因果,所有的终点都仓促而过。这些人从不会对生活的任何一个实质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世界於他们而言就是一个表象。他们的经验都是稍瞬即逝,从不沉澱的。因此,在张嘉佳的故事中我们看不到感情,只看得到情绪;看不到情节,只看得到金句。
实际上,以上这些设计都预设了两个前提:一是当代都市读者对深度阅读的需求性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很低。二是相对过去的历史,当代青年大多只在意作为表象的现世。
从传播角度而言,张嘉佳的“睡前故事”属於“私人定製”。在今天的新媒体阅读生态中我们能看得更清楚,这种经验和文本的“私人定製”越来越盛行。张嘉佳採用的技术是不断抛出情绪的凝结物:金句──以此餵养读者日渐退化的表达力和思考力。
张嘉佳这种对文本的“五分鐘阅读”的设置,是出於对传播的追求,这也正是今天的新媒体阅读生态中最核心的市场诉求。在当今这个轻阅读、软文艺横陈的时代,对大众读者而言,新媒体写作中的“推文”在阅读时间的设置上只有五分鐘。在这类写作的内部,有很多迥异於传统文学创作和新闻创作的要求,例如,它们被要求在内容上要有新鲜热辣的时髦性、在语言上要有被表达的“爽”、在阅读上要有即时的回馈。在接受形态上,它们不仅从内容上征服地铁上的通勤青年,而且从结构上改变一代青年的阅读方式,更从语言上重塑他们的语言结构。
虽然,大众文化中的文学和创作,并不受严肃的文学标準的检阅和约束,一个健康的阅读生态也并不应提倡每个人都必须要进行严肃阅读,但当一代人的阅读生态被一味迎合市场的、“私人定製”式的“五分鐘阅读”模式紧紧笼罩时,他们的视野也将像围城中的苍蝇,在被互联网豢养的便捷、轻鬆与满足中失去对真实世界“肉身”化的体察和更深刻的认识,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