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位於香港九龙湾建行中心二十九层的建行(亚洲)百年馆藏/作者供图
从一张纸到一本厚约两厘米的书,银行的财务报告见证了香港经济变迁。建行(亚洲)前身广东银行於一九一二年成立后,三易其主,从太平洋亚洲银行到美国银行(亚洲),再到中国建设银行(亚洲),当年在首份财务报告书上签名的第一任董事会主席陆蓬山,与李煜堂创立广东银行,意图“聚集同志集合资金,从事金山正埠广东银行或内外各地的汇兑,进行本港之贸易金融或金融业者所做之各种事业”,今日香港经济金融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金融业所做之各种事业琳琅满目,建行(亚洲)百年馆藏中横跨一百○六年的银行年报,可谓一部香港经济发展的编年史。
一九一三年广东银行发布开业首年财务报告,当时称为“结册及报告书”,区区一页,内容涵盖董事长对银行经营情况的简明点评以及财务数据。不像今日公司年报分为资产负债表、现金流表、利润表等各项分别编制,一九一二年广东银行的结册会计科目分类不过四大项:进数、支数、存数、欠数,汇兑业务是主要收入来源。香港的多元性和国际性,在广东银行的这张结册上的“汇单”项已露端倪──汇兑业务是主要收入来源。十九世纪末开始,赴美淘金在华兴起,不管哪种方式的汇款,必须经过香港才能回到中国内地。这样四通八达的汇款网络奠定了日后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
这一年,广东银行开张不过半年多,税后利润近三万港币。陆蓬山欢欣鼓舞,宣布董事们首年权当免费义务为银行效力,利润不分红。至一九八八年为美国太平洋银行併购前,广东银行最后一期年报显示利润已近一亿港币,资产规模近一百一十亿港币;五年后,利润更是翻三倍,之后为美国银行收入囊中;到二○○五年中国建设银行从美国银行手裏买进,经营十三年后,二○一八年的税后利润飙升至近三十六亿港币,资产规模近五千亿。
从一九一二年税后利润三万港币到二○一八年的税后利润三十六亿港币,与香港首家华资银行利润级数增长相对应的是,香港从一九○○年到一九八○年期间,除了一九七○年和一九八○年,其余每隔五年都在“十大国际银行中心”榜上有名。尤其是一九六○末期,伴随香港经济迅速发展,大量企业欣欣向荣,香港金融业迈向国际化、多元化。彼时,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在一九六一年为六十亿港币,至二○一八年已达二点八四万亿港币。
一九一二年创立广东银行的大班们希望自主经营华资银行,以挽回金融权利。如今香港已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以市值计算,全球十大银行中,中国的银行佔半壁江山。银行经营之使命的变迁也在年报中悄然演进。美国银行(亚洲)时代,满足客户需求在二○○一年第一次赫然印於年报首页,之后数年,又先后增加服务股东、社会、投资人、社区方面的内容;到建行(亚洲)宣扬普惠金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更以龙舟精神培育企业文化,希望成就百年基业。
今日是明日的历史,一九一三年,广东银行第一任董事长陆蓬山在年报中写下:“信得本行生意必即行进步”,时间流转至二○一九年,后人徜徉在建行(亚洲)百年馆藏中,远眺狮子山,不禁吟唱起“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誓相随,无畏更无惧,同处海角天边,携手踏平崎岖,我哋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建亚博物馆裏的老香港”之八,本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