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的说法,当年李自成一把大火,不知烧掉了多少两黄金,那些美轮美奂的纸叶,变成了一股股的青烟,就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再也不可能把它们找回来。所以说,黄金可求,而古书难觅。曾为纪晓岚“阅微草堂”题写匾额的清代学术大师桂馥说,这些善本古籍,“藏之一地,不能藏於天下;藏之一时,不能藏於万世。”又说:“天下之物,未有私之而可以长据,公之而不能长存者。”他眼裏的“公之”,就是归朝廷所有,紫禁城,就是天下古书的最佳存放地,那裏最安全,也最能使古书得以“长存”,万载永传。其实,紫禁城的“安全”也是相对的,这世界上就没有一个地方是金石永固、牢不可破的,这座皇家宫殿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一样,也经历着世事的变幻与无常,那一场场把古籍烧淨的大火就证明了这一点。更何况,这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生有灭,古书也不例外。纸寿千年绢八百,无论我们怎样不捨,那些书也终有一天会化为尘土,重新融入大地。
但无论怎样,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当清朝建立,伴随着大规模的图书编纂,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搜求古籍运动。所幸,在民间,依旧散存着许多珍贵书籍版本,於是,很多善本秘笈,又渐渐汇聚在紫禁城中。据于敏中、王际华、彭元瑞等人编成的《天禄琳琅书目》(即《书目前编》)记载,“天禄琳琅”藏有宋版七十一部、金版一部、影宋抄本二十部、元版八十五部,明版二百五十二部,总共著录善本书四百二十九部。
嘉庆二年(公元一七九七年)十月二十一日晚上,太监用火不慎,引燃了乾清宫,火势兇猛,很快吞没了乾清宫和交泰殿,与乾清宫毗连的昭仁殿“天禄琳琅”藏书也全部葬身火海。
化为灰烬的古籍中,有许多旷世珍本。比如宋版《两汉书》,就是凤毛麟角的传世名本,董其昌说,宋版书“历来最为人所珍重者有三”,一部是《杜诗》,一部是《六臣註文选》,还有一部就是宋版《两汉书》,这三部书,“鼎足海内者也”。明代王世贞曾用一座花园来换一部宋版《两汉书》,钱谦益也曾花一千二百两金购得此书。但这部珍贵的宋版书,在嘉庆二年的那场大火中,永远消失了。
已作太上皇的弘曆眼睁睁看着大火夺走了他心爱的名贵古籍,但他不认怂,他不相信幻灭,他像一个不认输的小孩,决定重建乾清宫,同时恢复往日的特藏。短短一年,乾清宫巨大的轮廓又重新屹立在天宇下。“天禄琳琅”的匾额,又重新悬挂在昭仁殿内。古籍善本,又重新汇聚在昭仁殿中。它们的来路,有征集、採购,也有抄没。七个月后,大学士彭元瑞重新编好《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收藏从宋至明的善本共六百五十部,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加宏富。
《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中的古籍,溥仪挑选了最珍贵的宋元刻本带到东北伪“满洲国”,使得国民党逃台时,这部分最好的版本未能带走,今天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天禄琳琅”书目,大多是明代刻本。被溥仪带走的宋元刻本,则在战争中历经流散,现分藏於中国、日本、美国、荷兰、瑞典等国的博物馆、图书馆中,甚至同一部书,都分散在不同国家,比如明刻本《学海》,分藏在十一个国家,加在一起还不完整。一九五九年,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吴仲超将故宫重新收藏的两百余部“天禄琳琅”古籍一併拨给北京图书馆(现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值得庆幸的是,《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所藏书籍,如今能够查到下落的,达到百分之九十。 (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