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閒话烟雨/寻找那遥远的酒香/白头翁

2019-06-09 03:02:4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中国酒厉害,中国的酒文化更是齐天高歌,没有酒文化,中国文化可能要失色,可能要脆弱,可能要乾瘪,可能要枯萎。

  《离骚》是酒歌,《天问》是酒吟,《九歌》是酒调,屈原缺少老子的达观,缺少孔孟的仁礼,缺少墨荀的豁通,也缺少莊子的逍遥,但屈原不缺酒,只有酒能陪伴他,“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屈原成为中国酒文化的扛鼎者。

  酒真正走下神坛,应是始於汉。自汉,酒文化即为汉文化。

  汉高帝十二年,西元前一九五年,刘邦大败黥布,挟胜之威,回到老家沛县,距他起义屈指已然十五个春秋,刘邦广召乡亲布恩布威,畅谈共饮,竟一连畅饮了十几天。“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纵酒,即放开喝,想喝多少喝多少,能喝多少喝多少,没有任何节制。喝皇帝的御酒,何乐不醉?但刘邦没醉。乡亲们听说刘邦要走,又空城相送,献上酒肉,乡亲之情真挚感人。刘邦虽然是在血与火中滚爬出来的,但人非铁石,孰能无情?又在沛县城西设帐畅饮三天。要说刘邦喝得有些高了,也可能,司马迁写得生动: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去飞扬,威加海内兮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没有酒焉有魏晋建安风骨?曹孟德横槊长江,击节大唱:“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每酒必醉,每醉必有诗,必有论;必有好诗,必有高论。

  曹植嗜酒,敢喝能饮,饮则必醉,醉则无形。但其醉后方显才气,曹子建的才气和酒量齐飞,建安七子中没有谁能喝过曹子建。曹子建数日不下酒场,醉在醒中。曹子建的佳作皆在酒中醉后昂首而吟,倚马可待。如其《洛神赋》《白马篇》《美女篇》《赠白马王彪》无一不是才气冲天,酒气横溢。据说,就连他有名的、几乎要他命的《七步诗》也是临出门登车连饮数杯酒,大有“赴宴鬥鸠山”的味道,吐着细细的酒气,曹子建七步成诗,吟完诗,中衣湿透,酒皆化为冷汗出了。谢灵运曾经对曹子建有评。谢灵运为中国田园诗鼻祖,才高气盛,目中无人,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谢灵运敢不恭天下才子,唯独不敢不恭曹子建。去读曹子建的诗吧,细读能品出其中醇醇的酒香。

  读到唐诗宋词,你该闻到浓浓的酒香。

  有位诗人曾说:读唐诗不醉者必未读懂,读宋词不醉者必不懂酒。

  没有人统计过历朝历代酒的消耗量,但据我考证,唐朝的酒消耗量当以万吨计算,酒精的含量也应提高到三十八度以上,实现了完全彻底的蒸馏白酒。

  李白是酒仙,无酒无太白。形容李白一生只用四个字:醉生梦死。

  同样是投江而死,李白可能是落江而死,但李白之死虽然不可能再重如泰山,却为后世留下无数考证难题,讲中国文学史在讲到李白之死时都满怀着遗憾和惋惜之情去表述。焉知非此死不能了却伟大诗人的一生?难道李白和屈原殊途同归必有上善若水的回应?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言,估计也是醉中之歌: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可爱可敬之处就在此。老子随性而走,随兴而醉,喝在哪裏,醉在何方,皆不由我,由酒也。醉也罢,眠也罢,醒也罢,嬉也罢,怒也罢,诗也罢,歌他罢,皆由老子而发。即便天子呼来,皇帝御召,也不能吓得酒飞醉醒,俯首贴耳。酒中的李白,醉中的诗仙,自古似乎再无一人。

  李白能饮,饮而无度,不喝不度时光,但一喝必醉,当然一醉才有好诗。李白说自己:“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酒人喜谈饮: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李白的好诗俱出自他以酒为伴之时。李白头脑清醒,奉旨作文时,其诗文也乾枯,也死板,也无味,也一般。所以读李白的诗一定要先闻闻,有酒味则读,有醉酒之味则要大声吟。这就是酒的魔力,酒文化的魅力。

  (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