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自由谈/远与近/素 素

2019-06-13 03:13:0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五十年前,人与人沟通最迅速、便捷的方式是打电话,一家人共用的那一部电话在家中稳居要津,是众望所归的焦点。后来手提电话出现,通话不再受地点之限,但要价昂贵。之后经过二十年的演进,各种价格、功能、款式的手机应运而生,加上网际网络的普及,弹指之间就可以声息互通,广受大众青睐。等到微信、Line、WhatsApp等即时通讯软件兴起之后,以其免费、即时、操作简易等特点,横扫芸芸众生,几乎人手一机。讯息传递在瞬息万“便”之下,空间的距离感被几无秒差的“同时性”抹除。天涯若比邻之后,鱼雁往返、你来我往的时程感因而消失。以往在寄送手写的书信或是传发打字的电子邮件前,多少会斟酌思考,那种思量的过程早已淹没在无缝接轨的对答洪流中。往日倚门望信、频频查电脑邮箱,那种望穿秋水的等待,也在刹那可及的讯息收发中销声匿迹。

  在“即时”的洗礼之下,朋友之间不再互留电话或电邮地址,而是拿出手机互扫QR图码,加上各式各样的群组,群策群力,在不知不觉中,Line裏面的“好友”满天下,微信裏面的“通讯录”人满为患。尤有甚者,各种店家和组织纷纷巧立名目,引君入彀,民众轻轻一扫,自投罗网,通讯名单长又长,族繁不及备载。

  几年前,亲戚的Line被盗号,黑客发讯息给她的朋友,假称急用,请他们汇款若干到某某帐号,两周后奉还。因为借的钱数不多,朋友不好质问,多半直接汇去,直到有人打电话说没时间汇款,下班后直接送去,亲戚才知帐号被盗,但为时已晚。事后她猜测可能是通讯录裏龙蛇混杂的后遗症。近年来已经少见此类事件,但我对於互加好友总是抱持“严选”的态度,对於群组更是宁缺勿滥。一方面希望互通讯息的人交深言深,一方面也避免因自己不慎而损及他人。

  外子则採相反原则,海纳百川,来者不拒,通讯名单生熟不忌,“宁滥勿缺”。他的群组数量也很多,不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同学各有所组,同事、学生成群结队,甚至篮球球友也有晨起组和上午组,各种组合应有尽有。每个大群组中,总会有人另外拉出小群组,似乎有些不吐不快的话适合另闢群组,才能畅所欲言。他的群组交谈很随兴,话题穿插混杂,对答时断时续,盘根错节,却无损閒聊的乐趣,充分体现“众乐乐”的精神。

  电话和手机通话中没有群组的功能,但“群聚閒聊”确实对某些族群有益,尤其是不方便出门的人。但是群组裏面人愈多,七嘴八舌中擦枪走火的机率就愈大。大家背景、价值观、习性、理念不同,难免各谈其事。有人喜欢抬槓,有人喜欢炫耀,有人喜欢说教。面对各种意见或“异”见,需要抱持平常心,等閒视之。

  即时通讯铺天盖地,唯有善加运用才是上策。通讯的对象与範围端赖个人取捨,“宁缺勿滥”则云淡风轻,“宁滥勿缺”则众声喧哗。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分秒必争的浪潮下,我们离谨言慎思的距离愈来愈远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