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人生在线/师生情/延 静

2019-06-15 03:12:5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只大几岁,但他确实教过我们,仍是我们的老师。说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事,现在这位老师已经八十八岁,他的学生们也已年过八十,师生之间仍保持着浓浓的情谊,延续了几十年。

  近日,我和妻子又去看望了这位老师。虽然两家离得很远,但我们还是去了,因为听说他又跌了一跤,不去看望放心不下。老师坐在沙发上迎接我们,脸上露出了微笑。他住在北京,儿子常来看望他,但几十年前的学生来看望不一样。交谈中我们回忆起往事。

  他也曾是北京大学东语系的学生,高我们四年,由於品学兼优,提前毕业,留校当了老师。那时我们刚上大二,朝语分析课就是他教的。他作学生时,除上课外,还热衷研究语法,并写了多篇论文,颇受老师的好评。提前毕业当老师,教分析课,绝非偶然。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与老师分手,天各一方。二十多年未见过面,但意外的是,一九八六年,我们又走到一起。我出任中国驻朝鲜大使馆政务参赞,老师出任大使馆文化参赞,在平壤又见了面。同是参赞级,但政务参赞主管全馆工作,相互关係有点倒置。不过我和老师的关係没有受到影响,相互尊重,合作共事,相处和谐,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

  一九八九年,我和老师再度分手。一九九二年我出使韩国,没想到的是,一九九五年,我与老师又在首尔相见。他应邀来韩国搞研究课题,日程很紧张,不过他还是抽时间来使馆,我们师生又见了面。几度分手又几度相见,也许是一种缘分。

  退休后,我们一直与老师保持着联繫,过几个月见一次面。老师的住房比较宽敞,是他的女儿为他购置的,有时他的学生聚会就在他家,他不仅招待茶水、糖果,有时还招待午饭。他与每一位学生聊天,嘘寒问暖,还问到在外地的每一位学生。二○○二年,我们全班同学,包括在外地和海外的同学,聚会北京,还去他家看望。

  老师多才多艺,不仅业务优良、人品出众,而且有多方面的爱好。他酷爱摄影、书法,举办过个人展,还喜欢集邮、剪纸,对於音乐他也有相当的造诣。

  我说的这位老师姓白,姑隐其名,我们见到他,仍按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大学养成的习惯以“白先生”相称,他也乐於接受。我们之间的师生情还会延续下去,也祝愿我们的老师健康长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