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艺加之言/伦勃朗─不朽的“叛逆者”/王 加

2019-07-16 03:24:0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伦勃朗作品《布商行会的理事们》/作者供图

  从二十岁时尚未形成个人风格,略显匠气的早期风俗画《乐队》,到整个展览中最令我叹为观止、局部闪烁着金色光芒的二十四岁名作《耶利米哀悼耶路撒冷的毁灭》,伦勃朗从青涩到成熟的周期短得可怕,却也侧面印证了艺术创作绝对需要天才和悟性的铁律。自学画起便热衷於宗教历史题材的他,却以生动传神的肖像画成功打入阿姆斯特丹的艺术市场且名利双收。三年前创下伦勃朗个人拍卖纪录的《马尔丹.苏勒曼》和《奥普金.高比特》夫妇像自然是展览的焦点,而在同一展厅正对着的则是他晚年的群像经典《布商行会的理事们》。从细緻入微到传神精到,伦勃朗的艺术生涯所经历的是一个掌握技法并脱离技法的过程,实现这个进化步骤让他完全超越了他生活的荷兰黄金时代。   晚年的他捨弃了衣摺的精细、金饰的光泽和皮草的质感,用看似粗糙的笔触勾勒出每一位画中人的内心状态,既有像《犹太新娘》中夫妇二人的含情脉脉,也能从他晚年自画像中读出他心中的苦涩、无奈与接受命运后的释然。我个人始终认为,在伦勃朗去世至今的三百五十年间,没有任何一位画家能超越他的肖像画,因为他不是在画外貌,而是在画灵魂。

  事实上,在赏罢“全伦勃朗”特展之后,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在於伦勃朗对个人创作风格近乎偏执的坚持与自信。他明知道集体肖像是“按人头等价算钱”的,还冒着断送职业生涯的风险,反其道而行之创作出颠覆群像传统、被视为荷兰国家艺术象征的传世之作《夜巡》。在“荣誉厅”近距离直面这幅荷兰国立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除了从人物外貌细节和动作已经可以看到伦勃朗试图转型,力图传神地表现人物状态的调整之外;舞台追光般的灯光效果、和真人等比的画中人朝你迎面走来的现场感,是无论如何无法从书籍图录中感受到的。   他顶着家人的反对弃学从画、从背井离乡到誉满欧洲、从迎合市场到嚮往落笔的自由而摆脱束缚,一生中不断勇於放弃舒适区的伦勃朗选择了一条画家最难走的路。但这条路却是正道,因为刻画人性的美醜与善恶是一切伟大艺术殊途同归的终点,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可以说,他牺牲了对客户的信誉和自己多年建立起来的地位,只为遵从内心所向,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进行创作。儘管这份自信和坚持让他晚年倾家蕩产,落得死无葬身之所;却也正因如此,他实现了个人在西方艺术史中难以撼动的地位,从画匠成为了不朽巨匠。去世三百五十年之后,他仍在影响着每一位习画者,并感动着每一位观画者。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将其撰写的图录命名为《伦勃朗,一位叛逆者的自传》,当你通过这位绘画大师的妙笔生辉真正走进其内心世界,你会认同“叛逆者”这一称谓。

  (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