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山西青铜博物馆日前开幕,并展出珍贵文物\新华社图片
山西青铜博物馆於七月二十七日正式开馆,并展出两千多件文物。这对於爱好文博事业的人士,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千百年来,青铜作为尊贵的象征,已经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流淌着不凡的光彩,在一定程度上,它甚至成为了中华文明在文物佐证的重要板块之一。幽幽铜绿,难掩其光辉,一朝揭开它们的盖头,犹如待字闺中终於要出嫁的女子。
而后,它们就要嫁给万千期待的目光。
青铜乃寓意吉祥的金属,被誉为“吉金”,在商周时期,祭祀不可或缺的是青铜器,二○一八年四月,在海外辗转多年的青铜器虎蓥终於“归来”,它就是西周时期的祭祀用青铜器,在火烧圆明园的时候被掠夺,漂泊一百五十余年才回到故乡。我看到那些接虎蓥归国的文博人的眼睛,激动之情溢於言表。摩挲着这样一件青铜器具,彷彿西周时期的历史时空转移到了当下,如果没有青铜器,没有科技的记录,我们怎麼还能窥见远古时期的吉光片羽?
青铜器记录着华夏文明遥远的礼乐春秋。从随州出土的众多编鐘来看,那时候的礼乐,仪式感多重呀,不像现在,一个调音台,一台编辑机,各种乐器都能给你调出来。在古代,乐队才真叫乐队,是需要一个仪仗的,绝非一人可以完成。他们身穿锦衣华服,在王的盛宴上,在王公贵族的庭院裏,层叠排开,继而,鐘磬铿锵,洋洋盈耳,美妙得让人的灵魂都出了窍。
在南京博物院,青铜器展厅,我望着一件青铜带鈎发呆,那感觉,像是在与历史深处的一位老人凝望对视。我看过博物馆裏的许多人群,没有哪个人是在青铜器面前一望而过的,都是慢下脚步,望着,注目着,深思着,然后,若有所悟地离开。他们的心裏,一定是装着一件沉甸甸的青铜的。这种沉甸甸,将化作他日后思想上铜一样的光亮。
青铜何其低调。它们从不叫嚣,从不张扬,但是,它们摆在那裏,就是国之重器,就是文博阵营裏,一件硬邦邦、响当当的“硬核”。青铜,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威仪,象征着权贵,也象征着古人範铸技艺的精湛。摩挲着一件青铜器,可以想像出先辈的匠人们,赤膊铸造模具,熊熊的烈火烧融了铜水,从模具上慢慢灌入,冷却后,一隻铜鼎就这样造出来了。人们用它来盛物、煮肉,甚至做成了火锅。
从衣食住行出发,铜的用途越来越广泛,铸铜的技艺也越来越精湛。所以,历经数千年,一代又一代人故去,身体都与土地融为一体,唯有青铜还在,容颜不改地记录一段光阴裏最精彩最美妙的时段。因此,亲近青铜,能让我们更加近距离感知一段时光,近一些,再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