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艺识形态\雕塑不死物\吴耀宗

2019-08-10 04:24:0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沃姆作品《一分鐘雕塑》\作者供图

  展厅裏所见雕塑,属於奥地利艺术家欧文.沃姆(Erwin Wurm,一九五四年至今)作品中较为小型的。

  其中两个题为《无题》(Untitled),由铝製成,高约一米,状如香肠,却具有头部、身躯和四肢,甚至一幅吊儿郎当的神态。另两个则是铜雕《圣罗兰长皮包》(Tall Bag YSL),高约一米七八,上端是个女性手提袋,下端伸直一双大长腿,颇有娉婷婀娜之姿。除此,还有《石头》(Stone),上身是平板电脑般大小的石头,满布青苔菌类,下身则穿着白裤、白鞋,光鲜亮丽。

  表现人体形态是西方古典雕塑的主流传统,而挑战这种主流传统则成为当代雕塑的特点。沃姆以日常现成物(多为家居用品)为雕塑主体,却又加上四肢,用意很明显,一方面要摆脱人体对於雕塑艺术的束缚,另一方面则指出日常现成物受到人为掌控与扭曲,竟也表现出人类的形态与意志。

  这种对於现实世界的荒诞性的关注与想像一直是沃姆艺术创作的主题。为了凸显这一亮点,立木画廊(Lehmann Maupin Gallery)在五月间为他举办首个香港个展时,不但选用上述雕塑,还展示了他的摄影和行为艺术。

  选自《无题》系列的四张照片所呈现的人像造型颇怪异,包括坐在咖啡馆内,以粉红色风衣儿童模特套住头的男人,头上摆个独角马绒毛公仔的女生,左肩上放着喷雾式瓶装洗洁剂的男人,以及两个一左一右用脸颊、腹部和大腿夹着三个白色水桶的男人。事实上,他们是按照沃姆创作《一分鐘雕塑》(One Minute Sculpture)的要求所做出的反应,其过程被拍摄、冲洗成大型彩照后,构成了荒诞可笑的平面视觉影像。

  《一分鐘雕塑》既是“行为艺术”(performance art),也是“参与艺术”(participatory art),由沃姆创作於九十年代末,并且持续进行至今。艺术家为观者提供至少一件日常现成物,观者按照他的指示把日常现成物放在身上,摆出彆扭滑稽的姿态达一分鐘之久。如在立木画廊,观者必须把三粒橙垂直摆放在展列台上,然后用额头按住橙,维持不动一分鐘。有趣的是,在这一分鐘内,观者成了艺术家创造出来的雕塑;而一分鐘后,雕塑则随着观者的离去而消失。要长久保留这雕塑,唯有使用相机把这行为姿势拍摄下来,冲洗成照片。换言之,沃姆通过行为艺术与摄影的结合,对雕塑艺术的材料与存在性提出了质问。

  沃姆早年的志愿是成为一名画家,不料却以雕塑取得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的入学资格,自此与雕塑结下不解之缘。他参加过两届的威尼斯艺术双年展。首次是二○一一年(第五十四届),他在卡沃利─弗兰凯蒂宫(Palazzo Cavalli Franchetti)内摆放了一间高二十九米、长六十七米,但宽不到四米的《窄屋》(Narrow House),轰动一时。四年后(第五十七届),沃姆再度代表奥地利,他把《一分鐘雕塑》带到了威尼斯,在国家馆内外分别展出。在馆外,他提供的展品是一辆倒栽葱竖立的大卡车,要求观者登上车尾的平台,静立远眺地中海一分鐘。在馆内,则停泊一辆钻了好些洞孔的大篷车,观者进入车中,从洞孔中伸出头部或四肢。

  通过荒诞的想像,沃姆改变了雕塑的传统属性──它不止於模拟,而是和外部的现实世界一样不停变动,是活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