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黛西札记\屋顶上的小提琴家\李 梦

2019-08-22 04:24:0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小提琴家奥伊斯特拉赫\作者供图

  前些日子翻译画家夏加尔的传记,对於书中提及的“屋顶上的小提琴手”印象深刻。在犹太文化传统中,有那麼一群流浪小提琴家,喜欢站立屋顶上演奏,在摇摇晃晃中拿捏平衡,观者似乎也能从他们的琴音中,体会刺激与欢愉兼具的意味。

  从夏加尔画中见到屋顶小提琴手,我不知为何想到俄罗斯小提琴家奥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一九○八至一九七四),或许因为他也是犹太人,或许因为他留给后世的现场录音与唱片每每听上去亲切和善,一如他的为人,是属於凡尘俗世的温暖。

  数年前曾访问中国小提琴家宁峰,听他讲起自己喜欢的小提琴家。他对於二十世纪两位伟大小提琴家的评价,让我印象深刻:“我最崇拜的是海菲兹,最喜欢的是奥伊斯特拉赫。”的确,在不少后辈小提琴家眼中,海菲兹总是高高在上的,不论他完美无瑕疵的琴音抑或他冷峻严肃的外表,总不免给人距离感,而奥伊斯特拉赫呢,他微胖的身形,和善的性格以及并不追求炫目技巧的演奏风格,让人觉得真实、亲近,好像傍晚犹太村莊中的屋顶小提琴手,在夕阳、在炊烟中演奏,在你我身边演奏。难怪不少中国乐迷常用“老奥”来称呼他,就像称呼一位憨厚和蔼的邻人。

  奥伊斯特拉赫并非出身显赫音乐世家,也不是年少成名的神童,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他与海菲兹的性情与风格,海菲兹是“奇”,他则是“稳”。父亲是业余小提琴手,母亲是合唱团成员,奥伊斯特拉赫在敖德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长大,没有“九岁登台与柏林爱乐合作”的炫目履历,直到二十九岁才得到人生中首个国际音乐比赛的冠军。在“成名需趁早”的音乐世界裏,奥伊斯特拉赫虽说称不上是一个决绝的反例,却也并未依循惯常“参加比赛─成名─国际巡演”的“造星”逻辑。与一枝独秀的海菲兹相比,奥伊斯特拉赫更愿意将自己的心力投注於教学,以至於早在二十六岁的年纪便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教书,不单将儿子培养成为足以与他合作巴赫协奏曲的优秀小提琴家,也毫不保留地将自己从名师奥尔那裏习得的运弓与指法教予后辈,而他的学生中也不乏柯岗及克莱默等名家。

  儘管奥伊斯特拉赫与海菲兹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相比,不论琴音抑或性格都显得温吞,但他远非只知遵从作曲家意图的演奏者。“老奥”固然从前辈名家西盖蒂那裏沿循“演奏者不应以过於个性化的方法诠释作品”的理念,却并不甘心仅仅扮演作曲家与观众之间的“传信者”。当我们聆听他与前苏联著名指挥家孔德拉辛以及莫斯科爱乐乐团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其间的独奏华彩乐段虽说不及海菲兹版本那样明亮亢奋,却别有一种深沉与複杂。如果说海菲茨的完美琴音是从上帝那裏借来的,是浑然天成毋须雕琢的,那麼“老奥”练就这一身本领,靠的是勤力练习与后天的修为。

  “老奥”演奏的贝多芬和布拉姆斯协奏曲固然长久为人称道,我却更偏爱他的小品,尤其是他与好拍档、同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的钢琴家欧柏林合作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等室乐曲目,以及两人与大提琴家克努舍维茨基合组三重奏后演奏的舒伯特及孟德尔逊三重奏作品等。对於这位微胖的、总是彬彬有礼且面带微笑的小提琴家来说,恐怕再没有什麼能比这些温暖流畅的室乐作品,更能凸显他亲切迷人的演奏风格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