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闲旅人\《哈姆尼特──莎士比亚之子》的优秀表现\陈剑梅

2019-08-27 04:24:0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哈姆尼特──莎士比亚之子》(Hamnet)是今年香港艺术节选演剧目中我最喜欢的一个。虽然这是一个小剧团的作品,但是无论在形式及内容方面都非常优秀。剧团有个后现代的名字叫正点,英文是Dead Centre,有“消解中心合法性”的意思,目的是抗衡约定俗成的意识形态。一看而知,他们有非常独特的创作路向,志在创新和突破。有这样的题材,这样的用心,究竟此剧要消解或破除什麼关於莎剧约定俗成的观念呢?抑或是要消磨观众的惯性解读模式呢?

  戏台只开一面,但是感觉戏剧好像来自四面八方发生,因为舞台背面(向观众)就是一个内投射的屏幕,台上没有特别的摆设及道具,非常简约。观众刚进场坐下来便看见自己,这种感觉很震撼,想不到一个小小的戏台空间能发挥这样的效果。

  当剧目正式开始之后,背景屏幕上不再出现观众的我们,然而整个屏幕仍然好像一面大镜子,映照着戏剧主人公,就是那一位饰演十一岁莎翁之子的男童。於是我们同时看见台上的演员,以及其数码影像。这种观剧体验很独特,这个古代的孩子,在现代科技及常服的包装下出场,是个“现代人”,过着孤单一人的日子,渴望得到家人的关注,生命裏却只剩自己和自己的影子。观众看下去才明白,原来他就是古代的哈姆尼特,故事中他并不知道原来自己已经在十一岁时死去了,他仍然一直渴望得到莎士比亚的爱。结果生生死死都没有分别,朝朝暮暮重複地经历同一种渴求,死不如生。

  观众眼前的哈姆尼特是那麼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会打球,会用流动电话上网学习,会参加课外的演戏活动,原来却是一个万劫不复的幽灵。究竟人体与灵体之间的呈现,虚实之间,具体在戏台上,怎样呈现的呢?关键在於孩子的控诉,透过场面调度,此剧把人鬼的互动巧妙地演绎出来。

  孩子孤苦的心声终於把自己的父亲唤回来。此时,戏台的背幕再现剧院的环境和观众的座席。数码影像上,观众可见父亲在梯阶顶端徐徐步下,来到台上与儿子见面。可是如果观众转过头来看看梯阶的实体,却是没有发现莎士比亚。父亲痛失儿子已经非常伤痛,更加沉痛的是一生不能摆脱这个灵魂的控诉。正点剧团把莎翁唤回来了,把他描绘成一个“鬼魂”,让观众更亲近他,并且进入他的内心深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