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人与事/寻找水磨胡同/素素

2019-08-31 04:29:4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几年前,朋友为九十多岁的父亲校读回忆录,父亲提及童年住在北京“水墨胡同”的四合院,并引述她祖父的诗句:“人慕繁华我喜静,人趋要衝我喜偏;因爱水墨名字雅,欣然卜居棘闱边。”祖父在诗末特别说明:“原名水墨胡同,俗讹为水磨。”就在回忆录付印出版前夕,朋友找来大伯父写过的家族史对照,赫然发现大伯父写的是“水磨胡同”。同在一处成长的兄弟俩记载各异,何者为正,何者为讹?

  碰巧外子喜欢收集旧地图,将北京一九一○年代的老地图摊开一查,紧邻旧贡院(棘闱)的是“水磨胡同”。网上说,明代此地有隋姓磨房,清代音变而成水磨,民国之后沿用。可能后来文人雅士觉得“水磨”、“水墨”读音近似,因嚮往水墨诗书而以水磨为讹称。地图上,水磨胡同的南边有东裱褙胡同和西裱褙胡同,应该是糊裱字画的聚集地,或许与近在咫尺的考场和赴考的人有些关联。

  据说胡同二字是蒙古语,指的是小街小巷。朋友的祖父在诗中以“静”、“偏”描述他的水墨胡同。据此,我想像在车水马龙的交通要道旁,胡同静静僻处一隅,那种离尘离嚣却不离城的况味,有如神秘的召唤。我上一回到北京已经是十七年前的事了,当时初访“帝都”,住的是王府井的大酒店,逛的是帝王宫殿,吃的是御膳名菜。今夏再访北京,刻意避开人潮与繁华,想体验不同於皇都盛景的市井风情。

  我们住在礼士胡同的一家四合院改建的“客栈”,绿树与盆栽依着墙,沿着廊,攀着木架,绿意处处,阳光洒落在小院子裏,生机盎然。朋友说,“礼士胡同”原名“驴市胡同”,原本为贩卖驴骡之地,清末废除牲口市场后改名。礼士胡同小有盛名,多半是因为那栋拍摄电视剧《大宅门》的气派大院,但我却对胡同中段那几株根深叶茂的大树情有独锺,盛夏中翳翳成荫,与两旁的灰墙灰瓦相映成趣。

  相较於风驰电掣的大街大道,张牙舞爪的高楼大厦,古樸的胡同有种悠缓淡定的情调,矮墙裏人间烟火,日常心事。沿着胡同小道信步而行,看到坐在大门晒太阳的老人,遇到站在路旁閒聊的大妈大爷,微笑点头,从容走过。偶尔有车子经过,也是不急不徐,不惊不扰。

  礼士胡同转个弯,围墙上挂着一块质感颇佳的长型木头,上面刻着秀丽的四个大字──灯草胡同,很有“文青”味儿。这裏原本是贩卖灯芯之处,现在则是静雅的小巷弄。继续前行,两条胡同之隔即是内务部街,明清时期称为“勾栏胡同”的烟花柳巷,后来设立了北洋政府内务部。现为三十九号的梁实秋旧居,大门左侧写着“谢绝参观”四个白色大字,窄而浅的小门廊光线昏暗,隔板恰恰挡住遊客的窥探,想必是住户不堪其扰。梁实秋在此宅的西厢房出生,曾在此居住二十多年,后来他在许多文章中细数住家附近各式各样的小吃,提到这裏是他“儿时流连的地方,悠閒享受的所在”。

  至於触动这一切的水磨胡同呢?导航遍寻不着,几度探询出租车师傅也不得要领。原来水磨胡同在一九五○年代改为建国门内大街,一九九五年被列为危房改造区,现在已经成了耀眼的商场大楼。无论是水墨或水磨,那个曾经被赋予诗意的胡同就此成了永远的悬念。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