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灯下集\百家后代\胡艳丽

2019-10-02 04:24: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李里所著《子学讲义》\作者供图

  儒家文化思想魅力虽经沉浮,如今仍化育在中华社会文明的方方面面,协和万邦的大国思维、忠恕的君子思维,以及儒家一脉绵延的仁义礼智都成了国人文化的底色。道家的隐逸精神,指引人们顺应自然天道,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又为乱世中的人们提供了精神慰藉,而莊子文章之大成,更是撑开了后人想像的空间,莊周梦蝶、鲲鹏展翅,他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浪漫、引向灵动,引向浩渺苍茫的广阔天宇。

  百家当中,自不止儒、道两家精神广博,在《子学讲义》中,作者李里以平白易懂的语言讲述《四库全书》中子部所列的十四家学说,其中: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兵家、杂家、小说家为思想类;天算家、医家、术数家、农家、艺术家、谱录家、类书家为技艺类。为釐清儒学的脉络,在这裏儒家的概念为广义的儒家,并非仅指“经史子集”中的子部,也包括经部中的儒家经典。

  儒释道,其中的释即为佛,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却能作为传统文化与中国的原生文化一起被列入“子部”,既有文化融合的原因,也因华夏文明的有容乃大。

  在诸子百家中儒家讲的是人间的常道,引导人们在现实世界中修身、齐家,乃至治国;道家,讲的是非常道,是一种离的境界,教人独善其身;佛家讲的是无常道,讲世事无常,人要积善念,超脱生死,小乘佛教讲自我解脱,大乘佛教讲普度众生。虽三家之“道”并不相同,但皆以善为根本。善念,养育了中华文化的基础。

  若能领会三家精神之主旨,人生不论处於何种境况,做出何种选择,便都能安然处之。进可追求在人间建功立业,修君子道;退可安居一隅自我昇华,做閒云野鹤走隐逸道;勘破人间无常、万物无常,还可身入空门,或心入空门,以静对无常。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之所以能长期佔据主角位置,就是因为他行的是人间的常道,安的是世态民心,守的是人伦之序,讚的是忠恕之德,再加之儒家文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之心,和知天命、尽人事的乐生之道,对於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颇为有利,儒家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对於博大精深的佛学,作者以融会之功,点出佛家要义:即诸法实相、般若无知、涅槃无名。世间一切万物,都处於不断的变动之中,因缘而起,缘灭则空,人们一旦参破了“缘起性空”的万物本质,就不会再贪、嗔、痴、慢、疑,不再执著於一事一人一物,人生自然也就少了诸多烦扰。人心若如同镜子一般,照见事物的本相,又不会因外物而引起内心的波澜,这就是“般若智慧”。而涅槃便是“不生不灭,不垢不淨,不增不减”的永恒,是佛家的最高追求。

  对於常人而言,自难达到“般若智慧”,对外物起心动念,这皆是人之常情,有欲望自然就有奋进向上的动力,在这种奋进之中,放下执著,如儒家般“尽人事、知天命”才会在人之终老时感觉此生无憾,做了当做之事,达到了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目标。

  《子学讲义》以平易的语言釐清子学中的文化脉络,讲述各家的发展以及主要思想内核,不失为一本引领读者探悉中华传统文化的入门书籍。雍容的儒家、隐逸的道家、冷峻的法家、谋略的兵家、形象的小说家、超越的佛家、神圣的天算家、灵奇的医家、神秘的术数家……他们如同夜空中灿烂的星辰,照亮了中华传统文化,形塑着我们今天的精神,指引着民族发展的未来。

  可以肯定的是,伴随时代的发展变迁,不论我们的思想如何变化,但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上都有“儒”的影子。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