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艺识形态/冥想后的狂欢/吴耀宗

2019-10-05 04:24:0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小松美羽作品《内心深处》/作者供图

  不论传承或颠覆,古典传统都是当代艺术家在创作时必然面对,必须处理的问题之一。

  此前我讨论过的英国年轻画家珍妮.萨维尔(Jenny Saville,一九七○至今)即是个中佳例。她自出道后长期致力颠覆古典,採用“回望压迫的压迫式凝视”自画裸体,但在近期作品中却转向传统,把身体和神话、历史、宗教结合在一起,使其具象表现有了新的突破。

  在东方,比萨维尔年轻的日本画家小松美羽(こまつ みわ,一九八四年至今)也向古典传统取材。她直面日本泛灵多神的神道信仰,专注地以神兽作为表达的主题,在艺坛上大放异彩。

  所谓“神兽”,指的是摆放在神社入口处左右成双的石雕狛犬(こまいぬ)。其造型如狮如犬,一张口、一闭口,被视为具有镇守与化煞作用的瑞兽。小松生於本州中部的长野县,她自称孩提时曾在森林中迷路,幸好有一神兽引领,才得以安全回到家裏,因此对狛犬深感亲切。这“童乡促使”是导致她在走向传统时选择神兽作为绘画题材的首个推动因素(pushing factor)。

  第二个推动因素则是“彩色渴求”。二○○四年,小松从女子美术大学毕业,主力创作线条细緻、颜色非白即黑的铜版画(如《四十九日》,二○○五年),形成的阴沉画风和十年后的截然不同。据小松自己的说法,她在二○一四年到岛根县(靠近广岛)参观“出云神社”时,见神社外天空中的彩虹而受到启发,自此放弃以单色(monochrome)创作,改而追求缤纷的色彩。出云神社外的石雕狛犬以白色为主,在小松思考传统时变成了空白画布,任凭挥洒颜色,契合她的“彩色渴求”。

  不过,仅仅靠这两个推动因素并不足以构成崭新独特的画风,使她在画坛脱颖而出,於是小松为个人的创作生命注入“仪式补给”,以呼应她对神道元素所进行的艺术转化。

  之前在香港等地举办画展,小松都安排了现场绘画表演的环节。在围满观众的表演现场,清秀的她总是穿着白色合气道袍子,光着脚丫出场。在打坐冥想片刻,甚至默念咒文之后,她起身作画。先用画笔飞快勾勒出神兽双眼的轮廓,接着把压力克颜料直接挤压到画板上,或用手掌涂抹拍打,如小孩五颜六色涂鸦般地绘出神兽。

  在屡次受访中,小松都指出现场绘画表演总使她原本洁白乾淨的合气道袍子沾满颜料,斑驳一片,象征了心灵经历洗涤,得以安抚的过程,而画笔下的巨大兽眼,则代表狛犬看到了所要保护的人类,和他们连接,使他们感到平和。

  在我看来,这冥想后的狂欢不单是行为艺术,更是一种仪式化的创作程式。小松总是事先让表演现场的工作人员把颜料在巨幅画板下摆成一圈,象征式地建构仪式场地。在作画时,她总是涂抹了颜料即信手扔在地上,但需要再用时却又能急速捡起,立马挤压到画板上去,可见这一切并非即兴,而是成竹在胸。换言之,小松对於不同颜色、内容构图和先后程式已经瞭若指掌,熟稔不过。

  此外,通过冥想后的狂欢,小松让我们看到色彩斑斓的不单是神兽,更是它们守护人类时所看见和驱除的灾难与死亡,这才是她从一开始就不採用写实具象手法,不以单色表现神兽的关键理由,也是如何把她和平庸画家区分开来的重要途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