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故宫建筑\大学士堂\祝 勇

2019-10-09 04:24:0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内阁大堂外景\资料图片

  弘治元年(公元一四八八年),弘治时代第一任内阁由刘吉、徐溥、刘健组成,心狠手辣、又八面玲珑的刘吉成为内阁首辅。

  四年后(弘治五年,公元一四九二年),刘吉在一场政治风浪中呛了水,被赶出朝廷,礼部尚书丘濬火线入阁,与徐溥、刘健成为同事。丘濬是典型的君子,人品、学问、能力俱佳,像刘吉这样的两面三刀的佞臣已被排除出内阁队伍,大明内阁进入“君子时代”。

  过了三年(弘治八年,公元一四九五年),丘濬因积劳成疾而离世,神童出身的礼部尚书李东阳和美男子谢迁入阁,与徐溥、刘健组成大明王朝最强内阁。

  又过了三年(弘治十一年,公元一四九八年),在徐溥的一再请求下,弘治皇帝准许徐溥正式退休,这时的内阁剩下三名骨幹:刘健、谢迁、李东阳。

  内阁的历史,要追溯到朱元璋时代。明朝建立后,也曾实行过丞相制,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曾先后担任丞相之职。洪武十三年(公元一三八○年),风起於青萍之末,胡惟庸案发,成为大明王朝建立后一桩牵连极广的大冤案,开始了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的步伐,杀李善长,杀汪广洋,杀胡惟庸,杀常遇春,杀沐英,杀来杀去,杀人就成了习惯,不杀就食不甘味,寝不能安。杀人方法虽各有千秋,结果却殊途同归,总之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勳们都到九泉之下集合去了。

  三百多年后,清代史学家赵翼写《廿二史札记》,列出了朱元璋长长的杀人名单,写罢投笔,浑身感到一股凛冽的凉气。

  朱元璋不仅杀人,而且杀死了宰相制度,中国历代延续的丞相制度自此终结。朱元璋不放心别人,亲自掌管起六部百司的事务,等於自任宰相。加强中央集权,固然让人放心,但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工作範围没有了边界,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反而损害了他的权力,让他在鸡毛蒜皮的事务中彻底迷失。明朝皇帝最怕大权旁落,但是皇帝大权旁落最厉害的朝代,正是明朝。

  废除丞相制后,朱元璋曾在八天之内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两百多件,这简直是要了朱元璋的老命,无奈之下,设置殿阁大学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分担处理政务。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决断。

  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要事务的决策,“内阁”於是出现。慢慢,内阁就变得重要起来,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监管六部、权压众臣。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沦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今天,在紫禁城内,还保留着明清两代的内阁办公的院落,只是我没有查到它究竟是在哪一年出现在这裏的。它就在文华殿的正南。文华殿的大门(文华门)向南,内阁的正门则向西(面对午门方向),或许是大学士们从午门入宫后,进入内阁方便吧。进内阁正门,是一座四合院儿。正房是内阁大堂,也叫大学士堂、大学士直舍。这紫禁城“内”的“阁”,听上去气派,实际上不过是三间黄瓦大屋,简单低调,光线不佳,大学士们(包括李东阳)埋首於文牍奏章,即使白天,也要秉烛。政务繁忙时,更是昼夜不分,比如每逢科举殿试结束,评卷大臣们都要在内阁连夜加班,封闭阅卷,在如此紧迫的空间裏,度过漫漫长夜。

  内阁大堂正中挂着一块匾,上书:“调和元气”,这匾是清代乾隆皇帝的御笔,中书居东西两房,大学士居中,因此,人们把大学士称为“中堂”。少年时看电影《甲午风云》,电影裏清代官员把李鸿章称“李中堂”,一直不知“中堂”何意,到了内阁大堂,看到真正的“中堂”,方知这原本是一种代称。建筑空间,也因此被赋予了权力的属性。

  内阁大堂南边是满本房和汉本房,与内阁大堂有垂花门相隔;西厢是蒙古堂,东厢是汉票签房和相关机要房,主要有侍读拟写草签处、中书缮写真签处、收储本章档案处,等等。内阁大堂往东,是内阁大库,一座两层库房,砖木结构,外包砖石,库顶覆以黄瓦,为砖城式建筑,是内阁收贮文书、档案的库房,明代建,建造年代同样无考。前面说过,大库建立以前,那裏曾是明代文渊阁的位置。

(“内阁长夜”之二,标题为编者所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