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黛西札记\林间动静\李 梦

2019-10-10 04:24:0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加拿大画家Emily Carr画作《森林深处》\作者供图

  周末得閒,去南丫岛小遊。晨早遊人稀少,又逢落雨,格外静寂。在树荫遮罩的小径散步,想到捷克作曲家德弗扎克(Antonín Dvorák,一八四一至一九○四)为大提琴和乐团写的那首《寂静的森林》(Silent Woods),缱绻绵长,正适合在这清幽林间静赏。

  我们大多熟悉这位捷克民族乐派代表音乐家的《新世界》交响曲以及那些自波西米亚风格中汲取灵感的弦乐四重奏,而这首由大提琴及管弦乐团合作的五分鐘小曲虽短,同样值得细听。儘管德弗扎克自称并不喜欢大提琴这种乐器,却在一八九五年发表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亦是他的最后一部协奏曲。作曲家曾抱怨大提琴高音区和低音区的音色不够漂亮,却将这首三乐章大提琴曲目写成难得名作,百多年后仍是一众演奏者乐此不疲诠释的经典,可见世事难料,缘分亦是再奇妙不过之事。

  《寂静的森林》完成於这首大提琴协奏曲之前数年,原本是钢琴四手联弹组曲《来自波西米亚的森林》中第五首,后经作曲家相继改编为大提琴与钢琴、大提琴与乐团合作的两个版本,其中尤以大提琴与乐团合作的版本听来情感丰盈,浸染思乡之情。之所以用“思乡”来形容此曲意蕴,因改编曲目时,作曲家正身处异乡,在成立不久的美国国家音乐学院担任院长。在纽约异乡的经历,尤其是与美国黑人音乐家的交往以及对於传统灵歌的探索,帮助德弗扎克写下享负盛名的第九交响曲《新世界》以及弦乐四重奏作品《美国》,同样让他有机会隔着时空回望故乡点滴。

  全曲时长不过五分鐘,却起承转合结构完整,由大提琴独奏引出开篇,旋律极富抒情性,独奏乐器声部与乐团唱和,弦乐声部与长笛模拟山中泉流及鸟鸣,时而热烈奔放,时而低徊缱绻、暗藏愁绪。独奏大提琴彷彿独行旅人,於林间遊走,眼见风景流转,直至走离森林后,回望绿意深浅、雾气氤氲神秘,别有一种怅惘寥落之意。

  相较而言,贝多芬在第六交响曲《田园》中描摹的森林景致,则少了些落寞与怀想,添多几分饱满的激情与憧憬。该曲与贝多芬另一部伟大交响曲《英雄》创作於同时,却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英雄》华丽、莊严,旋律间弥散雄壮的气息;而《田园》精巧、柔美,笔触间满是温情和爱意。创作《田园》时,贝多芬曾住在维也纳城郊小城海利根斯塔德,那裏有山有水,安然惬意。日日在林间小径散步,给予作曲家不少创作灵感,他曾经说:“灵感是不请自来的,在室外、在森林、在散步、在静夜、在心情愉快时,我可以轻易抓住这些灵感。”

  作曲家甚至少见地为这部交响曲的不同章节列明副题,从第一乐章的“来到乡间时的愉快心情”,到第二、三乐章的“溪畔景色”和“村民的快乐聚会”,再到“暴风雨”之后以“牧歌,风雨过后的喜悦和感激之心”为题的最末乐章,听者宛若跟随作曲家行走山水之间,眼见阴晴光暗不同风景,最终抵达牧歌般的开阔与自在。大雨过,阴云消散,阳光普照,眼前一爿欢愉。《田园》虽说与《英雄》在表意方法上迥然不同,却都直陈作曲家昂扬积极心境,是面对困境及曲折、仍要“扼住命运咽喉”的无畏与勇气。

  林间漫步,有人思乡慨叹,有人跋涉不息、终因遇见丛林之外的新天地而激动不已。四时风景,阴晴雪雨,相似的山林风光呈现多变景象,作曲家落笔时不单摹景,亦表意抒情,坦陈心事。山水与林木之间的热闹或安宁,澎湃或含蓄,不止是引人流连的自然美景,同样映照作曲家与百多年后赏乐你我的点滴心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