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人与事\聆君一对话 灼我百年思\陈新亚

2019-10-21 04:23:5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鲍贤伦书法作品\资料图片

  鲍贤伦先生来电说,他和刘一闻先生商议,请谁为他俩数年对话结集写点什麼,一致想到我。这当然是一种信任与提携。

  我与二位交往并不多。刘先生是小前辈,从内到外的雅者。我们相识在济南大明湖,一九九一年吧,一个旅遊方面的书事,我们都是获奖者。我先住到宾馆,刘先生一来便请安排与我同住。我很诧异,小辈,又无资历,刘公为何如此青睐。原来他是看我写王蘧常先生章草,且多次获奖、参展,拟借此会有所交流。及至知道,我连王老一面也没见,他反而为我分享许多王老写字细节与思想。他肯定我,着意鼓励一番。这颇增我信心,至今没忘。临别还提议,回去后相互交换书作(若干年后再次交换作品)。大约这是刘先生对晚辈一种鼓励方式吧。其后的几年,因在《书法报》忙,用功写字少了,也可能所见的花哨多了,曾一度徘徊无主,甚至想搁下章草。但终是回归章草,并沿王蘧老的书法理路,继续深入之。这或多或少与刘先生当年鼓励有关。他与上海先辈多有遊学,眼力好,於印於书,皆有特别造诣,我并无资本怀疑他的意见。

  与鲍先生认识在二○○二年三月,当时我创办《书法报.兰亭副刊》,设有“兰亭诸子”栏,想到鲍先生。也有一点私心,我一九八四年也曾写过秦简,是循王蘧老思路,为章草探源,后未深入临习。而一向写汉隶的鲍先生,忽转到秦简,且起势很好,不知其思想如何,我很想了解。於是借机请赵彦君联繫,请教鲍先生。其实匆匆一席,交谈不多,颇如老相识,不乏观点的默契。而他至今所实践着的这条路,实际在上世纪末,就已经明确了的。这给予我很实在的学书策略性启发。我回来后将访问整理发表。先生看后告知:这是他感觉最轻鬆舒服的一次报道。其后,我不但一直关注鲍先生於书史之阙处着力这一向度,体会其高情古韵,亦时时省视自己的书艺向度,见贤思齐也。特别是近些年,我将章草取资,廓及既出秦汉简牍草字,同时加大篆书临习量,此即漫循王蘧常先生理路,并与鲍先生启示相参,外人哪得知。我之所以在这裏,牵出与刘、鲍先生这段过往,因为这个对话,我发觉在当下,对於书法个体之艺术.人生,具有类似於路线方针的参考价值。而我,即其一例。

  拜读二先生的学术对话集,不过半,便暗自吃惊:自省学书以来,无师亲炙,居然没大出错。换句话说,二子将对话集,先惠我读,太对了:那种警醒与启发,让我三思屡省,借这段时日,竟将自己书道乃至人生前路,复作一次规顺。真要感恩二位。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刘先生说了:学习艺术,笼统地讲,一定要有见识,一定要听从高手的话,听从有水準老师的指点。生命,时间,很珍贵,一不小心,就可能成浪费。

  对於他们的展览作品,毋须多说。这种少件数作品加艺术对话的展览形式,颇发人思。如二位先生之所吟味:一两件作品,三五同好,一两小时,在一种艺术之美中徘徊……只要作品能足以反映你的创作水準和思想高度就行。其实,三两作品就够展示其人此一时之全部,我想这正是书法艺术与人关係之特异处:只要你今天用功,用对了,你永远会惊奇你明天的优异,所谓艺无止境也。刘先生刻有多方印:“昨是今非”,就这意思啊,甘苦深知。所以,他反覆强调终生临摹的必要性与意义。因为书法并非单由思想,理论而成,必须连同整个躯体来训练,以臻“人书俱老”。只想着到老可不行,身手未历练到老,即使人老了,你作书那个系统仍旧幼稚,那个书写机制并未营建得老成练达;况且,因生理节能机制作用,不练功即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奈何。鲍先生说:中年以后,临不临帖,几乎决定这个书家晚年的成就高低,几乎是这样的。

  临帖学技法,读书养性情。而性情高低,更决定技能方向与创作的高低。在总体取法上,则如鲍先生所说,“最入古,最风格。”学习书法,是一个不断限制(捆绑)自己,忘却自己的生命过程,而与之完全重叠共时进行的,是一个不断释放自己,信任自己的生命过程。你重叠得越紧张越严密,最后的出息也越高远。随着自己年纪和阅历的增长,又鉴於现实书坛,对於一个书法家,我更关注其终生追求,他的书路是否可以一以贯之,具有可持续性。因为这更贴近书学.人生的内在关係。对书家学书理路的看重,要强过对其作品一般技法的欣赏和总结。同时,就书法家而言,能否实践.创造一种经济有效的学书模式,比之创作几件十分完美的作品,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一件再完美的作品,也只是书家某一阶段性的审美呈现。对后来的接受和观照者而言,学习模式似乎更能帮助我们,去全面考察书家之所以成为书家的全程。通过这种模式,才使之达於书艺至境,具有不断创作接近个体完美作品的可能性。   (上)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