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如是我思/无声的传承/江河水

2019-11-07 04:23:5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有一首诗,作者是宋代的佚名,但亦有人说是唐代的王维或者是南宋的道川禅师的作品,不管是佚名也好,是王维也罢,这首诗是列作宋诗的五言绝句。诗题名《画》,全诗如下:“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诗写出了画是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鸟的画,画面呈现的山水花鸟,都是有颜色的。但画是静止的,是不会动的,更没有声音。其实不管是什麼画,都是静止而无声的。要传承画画的传统和艺术,如果不靠声音来说明,那就要画者不断地画,或者只看教绘画的书籍。不过,如果有大师用语言来说出画画的诀窍,是不是更快捷更有效?

  不管学习绘画的过程靠的是无声的书本,或者是有声的老师,到了真正创作时,只能专心描绘,默默地不断地在画纸或画布上将要描绘的景物呈现出来。画是不会发出声音的,看画的人如果发出讚叹的声音,那就是成功了。如果看画的人一言不发,只是轻轻摇头,那应该就代表画作是失败的。

  所以,绘画的传承,是有声胜无声吧?

  假如要把佚名的《画》诗谱成曲子来唱,怎样唱出才能表达画中的意境?最近偶然在网上看到一个内地的节目,讲诗词怎样与现代乐曲结合,来传承中国文化的。节目名称叫《经典咏流传》,在第二季裏,有个合唱团,叫做“无声合唱团”,由十四位聋哑孩子,以无声来演绎这首宋诗。这十四位孩子经过四年的排练,用生命的声音唱了让人无比感动的《画》。他们用手语,以及单一但不同高低音域的“啊”字,引领观众和听众进入了“近听水无声”的境界裏。

  听毕那些以“啊”的单一声调呈现的画意之后,在对谈中,更听到两位年轻艺术家说出他们如何寻找和组织发起《无声合唱团》的始末。原来两位音乐人梁博和张咏在北京组织乐队时,有一天在北京街头听到聋哑人因为失去物品而呼喊出的“啊”之后,觉得声音太棒了。两人感觉被惊吓到了,因为这单一的声音,完全表现出失聪人那种焦急的状态,於是就激发联想,认为应该把这样的声音用在音乐裏,於是就到几千公里外的大山裏寻找。

  笔者认为,自己用文字是不足以表达两位艺术家的激情和坚毅的精神,更不能描画出那些孩子付出的精神,因为这裏面,有揭别人疮疤的感受,有追求平等的期盼,建议读者如果想深深体会那样的境况,可以上网去找出节目来观看。

  不管是有声或无声,只要有心,都可以用实际行动或默默耕耘的方式,对中国文化作出传承。但是看看如今的香港,年轻人的声音大得惊人,但却是在破坏中国的文化,特别是文化中的礼仪,至於诗词,就更别谈了。只能叹一声呜呼哀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