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HK人与事\砵兰街得名始末\裘 琪

2019-11-09 04:23:4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砵兰街得名,背后有一个有趣故事\作者摄

  香港的街名,可谓华洋杂处,五光十色,初来甫到者,往往是一头雾水,譬如明明走在一条洋裏洋气的弥敦道上,拐两个弯,却已走进风土味十足的豉油街去了。内地来的遊客,若走进以中国地名来命名的街道,同样会陷於五里迷雾中,例如看到芜湖街,很容易就会误以为它在上海街附近,而走在上海街,却可以找到南京街和宁波街。

  有些街名,如果不知道它的来历,也容易闹出笑话,例如九龙的砵兰街,人们便以为砵兰一定是香港早期洋人的名字,其实并非如此。

  砵兰街其实是因“红毛泥”而得名。“红毛泥”就是又叫“士敏土”的水泥,早些年,水泥还有人称之为“英泥”。水泥由美国俄勒岗州的砵兰市最先生产,故亦名“砵兰土”。后来,广州也建了一家水泥厂,第一任厂长,是一位姓方的“海归”。此君后来南下香江,经营建筑生意,创设了一家成和公司,在跑马地区建造了不少房屋,还买地开闢了一条成和道。

  后来,方君还跨海到九龙发展,看中了油麻地天后庙附近,本来是济隆糖厂佔地颇广的厂房,便设法买下来,开出一条新街道,两边都建成三、四层高的楼房,为了表示他曾做过砵兰土厂的厂长,所以将新开闢的街道命名为砵兰街。

  香港早年的街道,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一个名称,却见之於两条街道。

  例如港岛半山有一条罗便臣道,九龙半岛也有一条同名街道。港岛的罗便臣道,始建於一八六一年,而九龙的罗便臣道,则始建於一八六五年,相差仅有四年,且同是为纪念第五任港督赫科斯.罗便臣而命名的。直至上世纪初,第十三任港督弥敦上任后,才将九龙的罗便臣道扩建,并改称为弥敦道。

  当年九龙半岛与香港岛同名的街道,除了罗便臣道之外,还有麦当奴道、遮打道、德辅道、花园道等等。这几条街道都在尖沙咀附近。后来,麦当奴道改为今日的广东道,遮打道改为北京道,德辅道改为漆咸道,花园道则改为汉口道。

  早期九龙有不少街名跟港岛的相同,主要是因为隔了一个维多利亚海峡,两岸居民甚少往来,俨如两个世界。后来随着人口增加及交通发达,邮递误会频生,为减少混乱情况,街道命名才有了严格的限制。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