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香港随笔/神像雕刻印记/张 茅

2019-12-07 04:24:0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神像雕刻工艺讲究/资料图片

  神像雕刻是香港一门行业,风行一时;而庙街,曾被渔民称为“菩萨街”,在佛雕兴盛年代,有数十间雕刻佛像及神像的店舖,渔民把神佛总称菩萨。

  那年我与摄影家兼画家陈迹往大屿山的沙螺湾,海滩有一古庙名“把港古庙”,离岛多见天后古庙,也就是妈祖庙,“把港古庙”是全港唯一(中文)间。在庙对开的沙滩,发现一座神像在岸边飘浮,陈迹随即捡起来冲洗乾淨,说是捡到财神爷,把这神带回家。

  这神像的衣物及脸上涂彩,可能是从渔船掉进海裏,飘浮到沙螺湾。陈迹喜欢在街头杂摊徘徊,看到小工艺便捡,他欣赏这具不经意得来的木雕神像工艺简樸。我建议他去一次庙街,这样的神像很多,有一家萧氏的老店藏龙卧虎,店裏一位师傅每日能雕出三十多座神像,有渔民赶着出海,师傅叫他在门口那张长櫈坐一会等着,果然不用半小时,一座神像雕好了,栩栩如生,渔民满意拿过神像出海去了。后来在陈迹家裏看到沙滩捡回的神像,摆在高尔基像的旁边,当作民间工艺观赏。

  香港最大的一座室内木雕佛,供奉於屯门妙法寺,近乎三层楼高,陈青枫兄从《新晚报》退休后,在妙法寺工作多年,推广佛教文化,又在寺内开办书画兴趣班。那日由他引领寺内参观,惊见宝殿上巨大佛像顶天立地,问有多高,答高二十五呎,由一家一百零九年历史佛像店负责雕刻,前后用了六年工夫始成,这家老字号的雕刻工艺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打听下去方知是澳门“大昌佛像店”所雕刻。

  佛像雕製工程很不简单,确实看到工艺师傅的“真实力”,有足够信心承接这项工程。成功雕造重数十吨大型佛像绝不易。

  雕造大佛之前,先要物色一片大空地用作工场,可摆放长二十五呎重四十吨的二百件柚木,柚木选用上乘的缅甸料,在邻近坦洲一处地方找到工场,开始前段工程,包括设计、造材处理,技术试验,设计图则需送到香港环境运输局批核。局方审视后要求加大防火系数,妙法寺的水晶莲花大殿虽是钢材结构,但大佛是木材,而且体积巨大,若发生意外,须有控制的方法及设施。寺方要求雕造大佛的大师傅研究加入现代防火物料。

  经过複杂的前期工程,然后进入雕造阶段,佛像高二十五呎,体积庞大,不可能一件而成,只可採用分件雕造,相传下来的经验分六部处理,头部、胸部、背部、左右膊及腿部,分件雕造与拼合的技术难度颇高,分寸偏差影响拼合。雕刻师傅在分件上绘图,然后雕刻,雕成后再打磨、上灰、造漆线、贴金箔、上彩、最后关键在於接合,合併出全身形象。

  工程最后阶段,进入运输装组工作,把一具重四十吨佛雕,由雕造工场运到大寺,搬载的每一环节需精心计算,保证途中不生意外。当年採用趸船运至香港西区货运码头,再由大型货车运到屯门妙法寺,事前将重量、高度、阔度呈报环境运输局,以符合隧道、公路的设置规定,安全通行。“大昌佛像店”为妙法寺雕造大佛的经过,是中国古代传统雕造工艺技巧,与现代工程的结合以精湛工艺为主体,造材、技术试验、运输装组运用现代科技精心计算。

  香港著名佛雕工艺名师目前可能仅曾氏家族,在“广东派”的传统风格中,吸取江浙工艺,表达手段趋於细腻,刻工流畅,独成一格。曾氏的代表作是承接美国一家公司的订单,雕製一座六角佛塔,高十五呎,七层,五彩鎏金,塔角悬金铃,塔内有贴金大小佛四十九具,巧见功夫。

  本港以及澳门的神像雕刻行业,紧贴渔业而兴生起,渔民出海,吉凶难料,惟求神庇佑,渔民是多神的信仰者,每艘船安装神像,有九位大神、家神、船头神、安排在前排的是天后洪圣爷、金花、华光、观音。渔民的风俗若家人逝去,便安放一具神像,代表逝去的仙人。

  神雕行业曾出现两次兴旺期,六十年代渔业高峰期,九龙上海街、庙街的神像店达十数间,个别雕刻师傅一天製作三十具,供不应求。第二个高峰出现於八十年代,大批水上人家上岸定居,购买新楼,上岸生活后,仍然保留安装神像的习惯,求神庇护家居平安,渔民是这门行业重要的顾客。神雕手艺分普通工艺与高级工艺两种档次,渔民供奉的小型神像由一般师傅雕造,高级工艺师傅工艺产品外销美国、加拿大,以及多华人的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等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