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感觉就是一个你不会一门乐器都不好意思出门的城市。会弹钢琴?跟会游泳会骑自行车一样,是基本技能。
这个大师班的授课老师是柏林艺术大学的小提琴教授,知名独奏家,波兰人。后来才知道参加这个大师班的大都是想报考音乐学院的专业考生。
进到授课教室,见到教授,嗯,一看就是个教授。个子不高,微胖,鬈鬈的头髮,戴个眼镜。显然,我的儿子没有跟大学老师交流的经验,看起来教授也很少遇到这种“儿童”学生。气氛略有些尴尬。
儿子中规中矩拉完他正在练习的一首E大调小步舞曲。教授开始“授课”:
“这是一首十八世纪的曲目,就意味着大部分这样的曲目都是舞曲。你就要想,听到这样的琴声,你想跳舞麼?如果是要跳舞,每一个步伐是怎样的?舞步的长短轻鬆舒缓紧凑又是怎样的?”
我在旁边看得很清楚,教授要求的“情绪”,儿子听懂了的,但是手上技术还达不到。把理解到反映到技术上,怎样做到?
教授想了想,说:“你跟我拉空弦,在空中画一个巨大的圈。你不要担心做错,或者做过,就放心大胆地模仿。”几次之后,琴声明显有点不同。重新回到曲目,竟然和最开始有了完全不同的效果。
教授说,小朋友会有各种各样的幻想,一定要让他尽情地发挥,不要怕犯错,不要怕表达。在学校乐团,音乐课,甚至和小提琴老师的私教课,会有严格的要求和标準,但是一定不要忘记“释放自我”。
这一段练习结束后,教授说:“我们拉个新的东西。我拉一段,然后我再一句一句地拉,我拉一句你跟着拉一句。”
教授拉完这段玛祖卡(古典乐中一种舞),只能用惊艳来形容,再拉几分鐘可能都值回今天的学费了!我只是有点不敢相信这样高难度的片段是儿子马上要跟着学的。
这一段的每一个音都是和弦,有的是两根弦有的是三根,加上变换的速度,听上去就是炫技的片段。你可以想像成让一个刚学了前滚翻的小孩做一个前空翻两周半加七百二十度转体。
我看看儿子,他反而一脸淡定,教授开始一句一句教,他专注地学,简单的和弦一遍就学会,複杂一点的学个两三遍。只要对了,教授便不再重複,继续下一个音。
几分鐘以后,教授停下来,跟我说,给他两个小时,他就可以把这段教会儿子。我脸上依然是“完全不敢相信”的表情。
课程进入尾声,教授大致总结了一下,技巧方面儿子都没问题,继续学,另外指点了一下乐感的“方向”,比如说刚才那段,他不用谱教会儿子,但是儿子得回家把谱写下来。
最后,教授问儿子想学这个曲子么?儿子脱口而出“不!”人家知名教授都是被人求着上课,被拒绝,是第一回吧。
后来,身边在备考柏林音乐学院的朋友告诉我说,一个老师用一首很难的曲目让你跟着学,就已经是表示对这个学生感兴趣,在考察能力了,考察完能说出两个小时教会这种话就说明被看上了。
“哎呀!但是儿子已经把教授拒绝了呀。”
“教授这才喜欢呢,觉得有个性!”
我忍不住笑了起来:“柏林的音乐教授才真是有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