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灯下集\“私人生活”的再发现\苏昕仁

2019-12-25 04:24:0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阎云翔著作《私人生活的变革》\资料图片

  《私人生活的变革》是我近来阅读的人类学著作之一,二○一七年出版,今年已是第五次印刷了。我们对人类学的好奇似乎更多基於对田野调查的关心,以此书作者阎云翔教授为例:一九七一年他十七岁,从山东北上黑龙江,终在下岬村被吸纳为合作社社员、落户到生产小队,在那生活了七年直至考入北京大学,一九八九年他作为哈佛大学博士生再次回到下岬村做田野调查,此后十年间亦多次回到村裏。简单说,田野调查就是实地参与到调查对象的具体生活当中,通过实际的相处,就不同方面展开考察、追踪、记录。

  从此书可以见到,阎云翔对有关中国家庭和农村的研究现状并不满意,一是对家庭的研究总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分析不同模式,概括为抽象的制度,却经常忽略了个人,尤其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情感生活”,所以个人及其情感生活是他的研究重点;二是对中国农民和家庭存在一定刻板印象,如以为农村家庭生活封闭保守、不重视情感尤其是爱情。刻板印象要靠事实反覆验证,然而在私人生活尤其是感情世界,人可能在交谈中不愿深谈或遮遮掩掩乃至撒谎,因此作者特别提到反覆性田野调查的好处,就在於人在多次交谈中也许慢慢会道出实情。比如一个包办婚姻的故事,经过与女主角第五次长谈,蜕变为坠入情网、不顾反对而结婚的故事。田野调查的难度一方面在於如何突破人的戒备心、开展真心实意的对话,另一方面则在於体验、感受他人的生活甚至内在心理、情感的变化。

  《私人生活的变革》的立意就是研究中国农民的私生活,把家庭、农村视为个人的生活场所,而不似许多过去的研究把个体制度化了。所谓私人生活指的是不受公众监视、不受权力干预的那部分个人生活。作者发现,中国农村的家庭开始私人化,而不再主导社会生活、担当许多社会功能;而家庭内部的个人,也越来越强化他的独立性。阎云翔首先考察了与私人生活有关的三个方面:政治经济体制、当地的公共生活和当地的亲属组织及社会关係,而后重点考察了择偶的过程、家庭关係、家居环境、财产分割、生育、赡养老人等等,以大量实际的案例为我们揭开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图景。如他所言,“农民的情感世界远比我们所能观察到的要丰富得多”。

  作者特别提出“择偶的浪漫革命”来概括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情感世界的变化,比如恋爱中亲密关係的显著增加、择偶要求在看重物质的同时也出现越来越多有关个人性格和素质的要求,此外年轻一辈喜欢更直接地表达爱情,他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深受流行文化和大众媒介的影响,词彙更丰富,表达更公开。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些事实的确改变了人们对农村的刻板印象,比如几十年间各种争取婚姻自主的事件中,多数时候女方比男方更主动,而且多数取消婚姻的决定也都出自女方。又如风流成了村裏人找对象的新标準,对男性来说即长相好、穿戴整齐、尤其要会说话,女性也如此,除了样貌和打扮,就是要懂社交。此外,农民对性的态度、农村地区的禁慾主义也比我们想像中更宽鬆、更开放。

  不过,随着针对年轻一代的进一步观察,阎云翔发现年轻人越是深入社会越是出现回归家庭、变得保守的趋势,增强的个人主体性背后,对父母、家庭的依赖也不断提升。个中缘由值得我们打开这本书仔细揣摩、思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