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香江忆记\包装的变迁\过来人

2019-12-31 04:24: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今时今日的商品,无论是日用品还是食品,非常重视包装,因为这是吸引消费者购买的首要条件,就以食品为例,儘管消费者不知道味道如何,如果包装美观吸引,通常都会“买咗先算”。反之,假如包装简陋和不美观,消费者多少降低购买意欲,这就是过度包装的成因。

  若要数包装讲究的始祖,相信很多人会认为非日本莫属。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香港仍然採用报纸去包装产品的时候,日本已经大量应用印刷花纸去对食品进行独立包装,不仅令本来便宜的产品升价十倍,更有助增强消费意欲。当时到日本旅遊或公幹的港人,就因此而大量购买日本糕饼回港作手信,这种能够催谷消费的手法自然很快就被香港商界借鉴,一股包装潮流就应运而生。

  其实,在七十年代之前,香港人对包装并不重视,当中主要原因相信与物质供应未普及有关。笔者年少时,商贩最常用的包装用品不外乎以下几种:鹹水草、麻包绳、旧报纸、电话簿和鸡皮纸袋等,即使购买的物品是水产,亦只会用报纸包裹和以鹹水草捆绑。还记得笔者当时在街市购买豆腐,商贩只是以报纸包裹,结果回家打开之后,就发觉豆腐表面被印上报纸的文字,必须加以清洗才能够食用。如果购买一条鱼,鱼贩就会用鹹水草穿过鱼腮,让顾客提着回家。即使当年有胶袋出现,由於成本较贵,因此亦鲜有人会採用。是故,当时的家居废物数量并不严重。

  不过,自从胶袋於七十年代中期开始普及之后,一场“包装革命”就正式开始。最早开始这场革命的,相信当属新鲜面世的超级市场和快餐店。为了提供方便及快捷的购物体验,这两类新兴商店大量向顾客提供背心胶袋,即使购买一件货品也会慷慨地提供,顿时令胶袋在坊间大量流通,而街市和一般商户也有样学样,令传统的购物习惯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