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香港随笔\一夜鱼龙舞\张 茅

2020-01-16 04:24:1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送灶神是中国传统习俗\资料图片

  春节人人尽说吉利话,“平安大吉”、“恭喜发财”……中国人的新年充满祥和,对未来与人生无限憧憬,代表中华民族“和”与“同”的传统思想。

  家家谢灶过年,少不了买一条鲤鱼回来供神,鲤鱼肥大,象征“大利”,“鲤”与“利”谐音,先人选择鲤鱼,不作他想,很是聪明大智。我们以鲤寓利,不止是金钱财富,还包含顺利之意,打工、创业、营商的人都祈求“顺利”,先人留下“水利”一词,河道治理,利及民生,做水利工程的人也崇拜鲤鱼。“谢灶”这一日,以鲤鱼供奉灶君老爷。

  家裏老人说,如今谢灶改用鲮鱼,“压年”也用鲮鱼代替了。鲤鱼难买,走几处街市,鱼档不卖鲤鱼,问原因,鱼贩说没有来货,据说珠三角一带越来越少人愿意养,村人转养价钱高的鱼类。

  老人家说,酒楼饭店也不卖鲤鱼了。从前有“春鳊秋鲤”之说,香港人吃时令,入秋鲤鱼肥,雌鲤多卵,雄鲤长精,鱼鳞下面含油脂因此不去鳞。入秋开始,煲仔菜登场,薑葱煀鲤鱼煲风行数十年,九龙庙街的饭店与食档,夜市各式煲仔菜上枱,菜式名称以大字写在墙上,各式煲仔菜少说有三十多种,独不见薑葱煀鲤鱼煲,好生奇怪,这菜式似是被淘汰了。

  没有鲤鱼供应,谢灶缺不得的,改用鲮鱼还是可以,但缺了一个“鲤”字。老人家说,没关係,鲮鱼的“鲮”与“灵”同音,灵活、精灵、灵验都好意头,望个孙年年精乖灵利。

  住在市区与居於新界乡村有些习俗不一样的,新界居民可以原汁原味传承过节习俗,市区的人家未必完全做到,居住环境使一些事情改变,农曆十二月十四至二十日拜祭灶君,求主管厨房的灶君老爷为来年带来全家富贵健康,丰衣足食是家庭大事。谢灶这一习俗,新界便有别於市区。

  市区的住宅狭窄,厨房这仅能转身之地可以摆放什麼?安置灶君神位,大抵只有新界村屋人家,村屋厨房靠天井旁边自成一角,设有灶头,空间阔大,灶君神位安放灶头墙上。市区有多少户人家可以安置灶君老爷,也许百家没有一家,家中厨房装配主体是两个煤气炉的平台,旁边置水盘,平台上面装吊柜,下面也是柜,再配置洗衣机及雪柜,尚能余下小小空间很不错了,再腾不出地方安置灶君神位,有了神位,还需每日上香,还要小心防火。住㓥房更不要想,居住环境所不容。

  家中仅有长者知道农曆十二月十四至二十日谢灶拜灶君,老人家说,家裏没有灶神位,不方便点香烛,还是要吃好一些,像过个节,让后辈知道什麼日子。

  由社会文化及其他因素渐变的现象,由老人家传承,老人家接受传统文化教养,熟悉习俗的内涵,知道应做什麼,认真地做,谢灶用活鲤鱼,这条活鲤鱼祭过灶君,不是用来吃的,须恭敬地送到河边放生,彷彿带一点禅意。拜祭时用一片红纸盖着鱼的眼,为什麼?老人家也说不上总有意思的。祖先认为鲤鱼是神物,一条鲤鱼能活到百岁,便转化为龙,大坑区每年中秋节舞火龙,看到几条鲤鱼灯如影随形,绕在火龙身边,必有因由,辛弃疾诗句“一夜鱼龙舞”,鱼与龙不可分,在传统文化中,鲤鱼与龙皆有吉祥寓意,民间春节张贴年画“鲤鱼跳龙门”视为好意头。许多故事由历史读得来,新一代阅读新科技书籍,少接触中国文化,家中长者应多说点故事。

  新界村人,贴挥春是开心忙碌喜事,家人齐动手,将旧的除去,贴上新的,在门口张贴大字对联,大门上贴门神或“神荼鬱垒”,天阶贴“天官赐福”,然后是客厅,睡房门、厨房各处张贴出入平安、老少安康、迎春接福,财源广进。村中祠堂、门前一对春联更为重要,字体要靓,寓意光宗耀祖。

  相对地,市内住宅的挥春渐少,受单位面积局限不能多贴,门外装置了铁闸贴不上对联,虽然受居住环境局限,未如新界村民随心所欲,然贴挥春的习俗家家仍视为春节不可缺的一件大事。

  每一代人不忘初心,这是五千年历史的延续,何等重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