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王安石曾写过一首《泊船瓜洲》,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传神生动,是后人创作诗文时推敲字词的範本。“绿”字固然妙,但“京口瓜洲一水间”一句同样不容忽视,不单因为这句诗以寥寥七字讲明地点和行程等,也因为“京口”是宋代及宋以后诗画中常见的送别地,王安石和苏轼等人的诗词中有,沈周的画中也有。
现藏於故宫博物院的《京江送别图》,是明代画家沈周(一四二七至一五○九)的代表作,画名中的“京”,所指正是京口,也就是今天的江苏镇江。《京江送别图》是图卷,创作於画家晚年,长近一点六米,宽约二十八厘米,分为左中右三段。长卷尤能表现水面开阔,亦传递送别时依依难捨之情,由右及左递进,意蕴绵长。在《京江送别图》之外,沈周另有一幅《虎丘送客图》传世。《虎丘》一画为立轴,分作上中下三段,画中未明确提及“送别”,只见一人坐於水畔树下,抚琴听涛,遥望远方,应是送客后徘徊感慨、不捨离去之景。
相比《虎丘》,《京江送别图》更为直白,画中送别之意显明:右侧,四位文士立於江边,朝向江中小舟作揖;中段,江中舟上一人是远行友人,回身作揖。画幅右侧与中段场景因此建构互动,点题“送别”。画幅左侧苍茫群山,是远景,以粗笔写成,山峰连绵不绝,暗示友人此去云南边陲路途漫漫,曲折艰险。画幅右侧近景中江南的柳绿桃红,与左侧远景山水对照鲜明,愈发突显送别情切,於画中人物互动之外,又增添两岸风景的互动。
沈周活跃於明代中期,属“吴门画派”,与文征明、唐寅、仇英并称为“明四家”,诗文与书画俱佳。沈周不喜入仕,嚮往林泉间逍遥自在,毕生书画为伴,《明史》中称他“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他作画不为钱财不为名,只为一己欢愉,创作题材多取自日常。沈周性情爽直,他人上门求画,他从不吝啬,有求必应,因此,从达官贵人到贩夫走卒,都在他的朋友圈中。画家这般性情,用今天的话说,确是有些“大条”。此处的“大条”,有些大智若愚、樸质天真的意思,在他的绘画作品中亦有体现。
沈周早期和中年时,作画工整,多为小幅作品;到晚年,受前代画家黄公望影响,喜作大画,画风更为潇洒舒展。他的画作不似元代一些文人画家以清寂孤绝为美,也没有宋代院体画的华丽繁杂,而总能在简与繁之间找到一处恰切平衡。他不迂、不狂,既没有入仕无门的苦楚,也没有仰天大笑出门去的孤傲。他的画,看上去稳而平和,却不是言而无味的寡淡,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是欲说还休。《京江送别图》画中氛围,既不哀伤也不甜腻,用情克制,自有“平淡天真”之味。
中国古代不少送别诗文与书画,用情通常是克制的,点到即止,不过分煽情。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看似写景,实则抒情,以景写情,尤显得情意绵长。沈周画中的一带长水,岸边垂柳与桃花,都是以景写情的意象,间接、含蓄,却不乏生动,袅袅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