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如是我见/美国的“活火山”,一言难尽/吴 捷

2020-06-03 04:24:08大公报 作者:吴捷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后来重建的教堂(Mount Zion United Methodist Church)前立有石碑纪念三位青年遇害事件/作者供图

  美国的种族问题就像个活火山,隔三差五就会爆发一回,人人扼腕;却又像一种死疾,群医束手,一言难尽。既然一言难尽,就从我两个月前造访的密西西比州一个叫“费城”(Philadelphia)的小镇说起吧。大约六十年前,两白一黑,三位民权工作者,血洒费城荒郊,平均年龄不到二十二岁。那是一九六○年代,民权运动在美国如火如荼。然而在南方一隅,自称“白人至上主义最后的堡垒”的密西西比州,从政府要员到普通民众,对民权运动的抵制最为激烈。几位著名民权运动领袖,都避免去密州演讲、游行。

  一九六三年,民权组织在密州开展鼓励并帮助黑人登记投票的工作,结果累得半死,收效甚微。组织者知道,黑人遭私刑或杀戮,当时是不会有媒体或政府部门来调查的。如果想引起全国对此地严重种族歧视的关注,方法之一就是招募白人志愿者来。如果白人捱打或者被杀,那么肯定会万众瞩目,最终促使联邦政府干预,民权运动也有成功的可能。于是,组织者从北方招募了一千名学生志愿者(多数是白人大学生,少数是研究生),请他们在一九六四年夏天南下密西西比,参加“自由之夏”运动。

  这样一种产生于无奈现实的扭曲认知,注定会令“自由之夏”成为悲剧。二十四岁的纽约人Michael Schwerner就是最早来到密西西比的白人志愿者之一,昵称“米奇”。他和妻子在费城附近定居,在二十一岁的本地人钱尼(James Chaney)协助下,为黑人居民开办文化中心,帮他们注册投票,为妇女开了缝纫课,并领导黑人抵制拒绝雇用黑人的白人商店。当地三K党很快将他们视为眼中钉,想尽快除掉米奇。

  二十岁的安迪(Andy Goodman)也是纽约人,与米奇在志愿者培训时结识。此时,费城东边一个支持民权运动的黑人教堂遭种族主义者焚烧,信众被殴打。六月二十一日,安迪、米奇和钱尼去调查教堂被焚事件,却不知黄雀在后。下午,三人归途经费城,被副警长Cecil Price拦下并投入监牢,一直关到夜里十点多。在此期间,附近的三K党徒接到通知,聚集并埋伏起来。三人被释放后,在回家途中被等候多时的二十多个暴徒截住,逐一遭枪杀,尸体被深埋进早已准备好的一处土坝里。四十四天后,三人的遗体才被找到。暴徒之一后来供认,枪杀米奇之前,曾问他“你就是那个‘黑鬼之友’吗?”时穷节乃见,枪顶在胸口,米奇的回答冷静而耐人寻味:“先生,我很理解你的心情。”

  一如“自由之夏”组织者所预料,两位白人青年失踪,立即招来全国大小媒体齐聚费城。米奇的妻子却对记者说:如果只有黑人钱尼一人遇害的话,没人会关注此事。最终,一个全由白人组成的陪审团裁定七人有罪。

  半个多世纪以后的今天,我们看到,一个黑人的死,早已不再是无人关心的琐屑,而会一次次引发和平或暴力的抗议,引发个人和政府检讨。黑人从受奴役、受私刑、被隔离,到如今在民权法案和一系列平权措施保护下,至少在名义上享有平等地位和权利,种族平等成为这个国家的共识,写进课本……这些都是几代、几十代有良知的人共同努力争取的结果。

  回到种族问题之“一言难尽”。阅读和个人经历告诉我,“歧视”的主体,不限于白人;被“歧视”的对象,不限于黑人;“歧视”一词本身也有从思想到语言到行为的多种含义。对历史和现实的了解越多、越全面,越会觉得一言难尽,只能归为“人性之恶”。举例:

  历史上,北美有一些印第安人(即原住民)部落,在白人移民来了以后开始效仿之,买卖并使用黑奴。

  我的黑人学生告诉我,黑人族群内部,因为肤色深浅不同,也存在着歧视。有个在得州长大的黑人女孩说,在中小学时,欺负她、辱骂她的,大多是黑人同学。为黑人维权的“Black Lives Matter”一类运动中,也有一些“坏苹果”,直接叫嚣袭警、杀警;也有趁火打劫的个人和组织,混迹其中。

  活在这“活火山”之下,能做什么呢?

  从自己做起。我们有能力求仁、求善,过正义的生活。审视内心,自己有没有因为年龄、性别、阶层、肤色、民族、地域等等而歧视一个人或一群人的想法?若有,那么先从自己做起,消除这样的偏见和歧视。

  看到他人遭受歧视,有没有去尽己所能参与维权?每个人在自己原有的岗位上,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机会做到。日常生活中的偏见和歧视有无数,并不一定发生在不同人种、民族或阶层之间。

  扪心自问,如何对待熟人、路遇的陌生人以及在新闻上看到的人遇到不公?你有没有去问责,去批评,去跟进,去推动立法,去为弱者发声,去告诉自己的亲友、孩子、学生:这样做不对,这不是零星的偶发事件,这背后的一切需要检讨?你有没有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至少在自己的良知里,树立正义和善良?有时,在批评别人之前,需要勇敢地正视自己内心的黑暗深渊。

  孟子认为,人天生有“不忍之心”,不忍见同类受苦受难,从而奋起相助。那就是“仁”。劝人为善的古圣先贤,大都相信人性之仁,必将胜过人性之恶。我也相信,即便有时候觉得自己太天真。目睹“火山”爆发、伤口撕裂,固然痛苦,但我对种族问题的未来,仍存希望。虽然各个种族都有“坏苹果”,却也有众多基于良知,质疑并批评现状,为弱者发声、维权的普通人,就像那三位青年一样。他们在杀身成仁之前,还做了很多社区服务,努力将两个对立种族的手握在一起。那也是“仁”,是日常的“仁”。死疾的疗救,伤痕的愈合,社会的进步,就是从这样发掘、培养、发扬个人之“仁”开始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