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HK人与事/琴声不断/纪硕鸣

2020-06-18 04:24:0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疫情下,琴声抚慰人心/作者供图

  走进城市花园商场,隐约传来的一阵阵悠悠琴声,让我驻足。琴声时断时续,美妙灵动欢快悦耳,跳跃的音符带来的那一份轻鬆,令紧张防疫而压抑已久的心情顿觉些许清新。

  去年的十二月一日,我匆忙从外地赶回来,受邀参加安娜安玲国际音乐学校的落成礼,学校就在这儿。那天,学生和家长们坐满了大厅,作为教授钢琴的香港私校,有五个立式钢琴单独授课室,还有能摆放两架钢琴都十分宽敞的大厅,算是很有规模了。落成礼简单而隆重,有学生、家长等社区代表发言。印象深刻的是,创办人安娜、安玲两姐妹在落成礼上的四手联弹,这个曾经在俄罗斯得到过大奖的表演项目,琴音优美悠扬,尽显两人的非凡琴艺,令一众嘉宾沉醉其中。

  记得那天,安玲站在钢琴前说过一句话:“很感恩在香港这样动荡环境中,和大家一起感受心灵片刻的宁静!我以为,这就是钢琴的魔力。”听安玲说过她的感受,她可以为这份魅力如痴如狂。所有钢琴的美妙表演背后一定不只是运气。曾经为熟悉一段贝多芬几秒鐘的乐章,她一直练了四个多小时。

  和安玲相识是在朋友们的聚会上,知道她六岁学琴,十三岁到新莫斯科市读中学、研音乐,一直主修钢琴,获得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钢琴演奏、室内乐演奏硕士;Bravo Artists国际音乐交流平台创办人。二○○三年她是俄罗斯玛莉.尤金娜双钢琴比赛获奖者、二○○六年意大利国际钢琴大赛获奖者。满满的,全是钢琴魅力的果实。

  二○○八年八月安玲携带着各类大奖回国居住深圳,专门指导学生及年轻教师组参加第一、二、三届深圳四手联弹、双钢琴比赛,连续三年拿冠军;同年在深圳音乐厅举办“安娜 安玲钢琴音乐会”;她指导的学生在意大利、德国、香港、厦门、深圳等地获奖。二○○九年还主持了“施坦威.郎朗与百名琴童音乐会”。

  一个六岁小女孩,连五线谱都不认识。母亲带她从法国回到深圳,请安玲教授。安玲为她设定教学目标,一年后去意大利比赛。安玲严格教学,选择了高难度的“萧邦圆舞曲作品70第一首”,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敲,要求孩子每天上课以比一般孩子六、七倍的时间练曲。她告诫孩子,一年后去意大利,绝不能默默无闻当旅遊般归来。学了一年,女孩随安玲来到意大利,小女孩从零开始脱颖而出,双手弹奏高难度的萧邦乐曲,在全场的掌声中拿下第一名。

  二○一一年,安玲以专才身份来到香港。创办Bravo Artists国际音乐艺术交流平台。二○一六年开始给老师做培训讲座,从“英国圣三一演奏级考试指导”到“英国皇家考试高分指导”;从“钢琴基本功的训练方法”到“如何运用练习曲教材培养学生的声音层次”,带学生拿下不少国际大赛的奖项。

  家住九龙塘,安玲有不少住在港岛的学生慕名前往学琴,但家长都希望她可以移师港岛教授钢琴。这当然也符合安玲想让她的琴声在港岛飘逸的梦想。於是,由安玲和姐姐安娜合作的国际音乐学校在港岛诞生了。

  想不到的是,学校刚起步两个月,疫情爆发了。担心病毒、受困交通,香港的教学都停课了,安玲的助教们亦无法前往学校。

  音乐学校起步於社会动乱中,现在又遭遇疫情,该不该停?阵阵纠结。安玲犹豫中想到,动乱加疫情的香港前景不明,年轻人失去方向时,唯一可以充实的就是教育。

  钢琴教育又很特殊,尤其是基础学习中,丢下一二周,一切都要重新开始。有一位刚刚转来的学生,疫情中有两周没有上课练琴,结果又回到了初始阶段。为了不放弃的坚持,安玲和家长们商量,在安全措施下坚持学生上课。近二十个学生都一台钢琴一间房,戴着口罩一对一学习。春节后一开始上课,走到安玲眼前的孩子们是懒散的。孩子无精打采是由於没激励机制,缺少动力。安玲教琴,最重要的是不时想办法提高孩子的兴趣。给孩子们设定每周练琴目标;还组织视频参赛,请网上评委评选颁奖。在学生家长群组,安玲每星期会轮流播放孩子上课弹琴的视频,让家长看到对比和希望,家长们都不愿懈怠,自觉成为督促孩子们努力练琴的动力。

  作为钢琴导师,安玲清楚,最不能迷失的是自己,毕竟是老师引导学生往前走。困难过后,社会还是要进步,谁能较早调整好心情,坚持不放弃,谁就站在了起跑线上。

  钢琴家李斯特曾经说过:“钢琴家的职责是让这些思想说话、哭泣、歌唱,把生命吹入那死沉沉的肉体。”赋予灵魂,让其复活的重要手段是拥有“情感”和“创造力”。疫情中从没有间断的琴声,给安玲和她的学生们更多的是不屈不挠拥有情感和创造力的人生意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