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黛西札记/草堂春睡足/李 梦

2020-06-18 04:24:0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明代画家周臣《春泉小隐图》局部/故宫博物院图片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对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出山的情节印象深刻。书中,刘备与张飞和关羽到访,童子称先生正在午休,於是三人在门外等待数个时辰,等得张飞好不耐烦,张口怒斥,几乎要衝去屋后“放一把火”。后来,孔明终於起身,醒来后吟诗一首:“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简短四句,是诸葛亮的“出场诗”,亦道出他淡泊超脱、悠然俗世外的秉性。近来,我看故宫博物院藏明代画家周臣《春泉小隐图》,也在画中见到草堂春睡足的惬意与安閒。

  明代画家周臣(一四六○至一五三五)在画史上并非特别出名,很多人或许未曾听过他的名字,但却一定知道他门下的两位高足──唐寅与仇英。周臣的这两位学生与文征明和沈周并称“明四家”,因四人都在江苏苏州(古称吴地)创作并生活,又被称为“吴门四家”。这四位画家可说是代表了明代绘画的最高水準,而其中的两位都是出自周臣门下。然而,我并不想用“青出於蓝而胜於蓝”来解释周臣与其学生的关係,因为在我看来,周臣的创作技法与风格,并不在他学生之下,而且,他将“院体画”与“文人画”相融的做法,对於后世亦不乏影响。

  《春泉小隐图》画名中的“春泉”二字,并非明指“春天的泉水”,而是雅号“春泉”的一位文人。“小隐”二字,取“小隐隐於野”之意,呼应画中山水风景。再看画作本身,更觉画名有趣:画家巧妙以近处的小桥与远处的山水应和画中主角的名号,而“小隐”既写实又写虚,小寐是隐,出世也是隐,一语双关,实堪玩味。

  在我看来,这件纸本设色的卷轴作品,其特色在於将“院体画”与“文人画”巧妙共冶。周臣是生活在明代初期的职业画家,其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南宋“院体画”传统的影响。所谓“院体画”,为宫廷绘画的一种,强调工整细腻、细节逼真,与注重写意的文人画对比显明。

  在这幅《春泉小隐图》中,画家不论构图(左中右三段式,并分作前、中、后不同景别),抑或对於树石、远山以及房舍的描摹,均精妙考究,承袭南宋宫廷画传统。同时,画家又难得将文人雅趣引入画幅中,屋中树下小睡的文人,簷前洒扫的小童,俱有生趣。小童望向屋内,生怕扫地声惊扰了主人,画中人物之间的互动,让人想到周臣现藏於南京博物院的另一幅名作《柴门送别图》中主客惜别时的场景。在周臣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係总是简而淡的,其间的“互望”或“互诉”都不直白,每每予人含蓄克制、点到即止的美感。

  周臣在画史中之所以名声不显,在相当程度上因为他身处宋元及明清交界,以“守”为主,较少“开创”。事实上,单以绘画技法论,周臣绝不逊於他的两位名声极高的学生,而他的笔墨风格与他与世无争、淡泊飘逸的性格又格外契合,可说是“画如其人”的难得例证。他画中主角,要麼溪边垂钓,要麼骑驴遊山,要麼发一场午后清梦,人与景都是简雅怡人。孔明当年那一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与其说是自述,倒不如说是故意讲给门外的刘备听,暗示自己想要出山济世、助明主定鼎江山,而周臣却从来没有那样宏愿的志向。也因此,他不奢求做什麼“大梦”,更愿以“小隐”自娱。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