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如是我见/最后的一个土司/李忆莙

2020-06-22 04:24:1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卓克基土司官寨位於四川省马尔康县/资料图片

没到马尔康之前,我看过一部电视剧《尘埃落定》,剧情都不太记得了,唯对那壮丽的景色印象深刻;蓝蓝的天空下,山川秀丽,峡谷深幽,沿山是层层叠叠的农田,构成一幅幅如诗般美丽图画。那时我便有了个愿望,此生一定得去四川西北部看看,尤其是马尔康。后来我读了《尘埃落定》的原着小说,现实中那座屹立在梭磨河畔的卓克基土司官寨,既有厚重的历史沉淀,同时也充满了神秘感,它让我的梦境因此而萦绕着神秘的氛围……

来到卓克基土司官寨,它的雄伟壮丽并没有让我有太大的惊喜或心为之一震的感觉。因为这些都是“已经知道”了的。

其实卓克基土司官寨的知名度,即使阿来没创作出《尘埃落定》这部小说,即使也没有被改编成电视剧,它的名气也是早已有了的。因为它与中国的近代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个已存在了好几百年的世袭政权,卓克基土司官寨里所发生的最重大事件,并不仅仅是“雪山土司王朝的改朝换代”那麽“纯粹”,而是关乎整个中国的民主改革。这些历史,今天的我们当然没经历过,更没有可能亲眼“目睹”,可是这并不等於我们就不知道这段历史。当你来到卓克基土司官寨,这里的气氛,或许让你感到“有点伤感”。但是你的到来,意义不在於“有点伤感”,当你站在“历史的现场”,或许,你心中会浮起一丝“昨夜云随风雨去”的无奈。

然而对於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你的“亲临遗址”,除了凭吊,还能有其他意义吗?

悲欢离合总无情。人生果真充满未知数。这官寨的主人,卓克基最后的一个土司─索观赢,他经历了天翻地覆改朝换代,从一个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变为一个“人民公仆”;从什麽都有,落到得将最后的一点财产也捐献个精光,才能换来一身轻松的“无产阶级”。

一个末代土司,在那样的一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他的顺应潮流,并不是一开始就坦然接受的。在命运充满变数的面前,他依然怀有梦想,依然不肯放弃他曾经有过的属於自己的辉煌时代的希望。然而,在社会大改革的浪潮之中,力挽狂澜等於是垂死挣扎。他的挣扎与心路历程,在他的一些书信中均有反映。索观赢年轻时曾在成都求学,他懂汉文。因此他的《自我检讨》和一些书信被充作历史档案陈列在博物馆或附录在一些相关的出版物里。

新中国不但终结了土司制度,也解放了旧有的社会阶级,更在思想上解放了索观赢。

成功“转型”的索观赢,后来在一九五五年“阿坝藏族自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副州长。当我读着这些介绍索观赢的生平资料时,心里不无感慨,与此同时也想起了另一个与他同时代的人,他,就是中国最后的一个皇帝──溥仪。他们两人的命运是何其相似。

从中你会发现,在大时代的面前,没有什麽是属於个人的;从历史角度去看,指向的是一个宏观的现实。但在现实中,却又充满无数的细节。所谓细节,是内在的心路历程,这肯定比看得到的人生历程有着更多的细节,而且也更加情节丰富。

在卓克基土司官寨,我第一次看到索观赢的照片,不由对相中的他注视良久。方正国字脸,平头发型,可也能看得出来头发是稀薄的,但眉毛却很浓,眼睛又圆又大,而且双眼皮很深。照片中的他,双眼平视,目光柔和,这倒让我有点惊讶。照片摄於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那时的他,已是六十开外的人了。可当我回心一想,也就不奇怪了;人生经历过如此大起大落,来到此时,除了顺应改革的大潮,积极投身社会,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图个安稳的晚年吧。故而眉宇间少了些许粗豪威严,而多了几分宁静平和不也是必然的吗?

我把目光从他的眼睛移转到鼻子,那高而直的鼻尖下的小胡子,修得又平又整齐,嘴角一抹淡淡的笑意,给人一种可亲之感,真的,给我的感觉就跟一般的老人没两样。其实他拍这张照片时,“文革”还未开始呢。即使他去世的那年(一九六七年),“文革”才刚开始,可他也捱了两次批斗,经历了生命中担惊受怕、孤单无助的日子。

参观这曾经代表一个“王朝”的土司官寨,我发现我的心情并不能像参观名人故居那样,总觉得我是走在大时代的长廊中,在长长的走廊中回望,所看见的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是一个新世代的开始──我在这里看到更多的照片,有索观赢从年轻时代到晚年时期的,有他的妻子柯玉霞和儿子索国坤的(柯玉霞曾担任政协阿坝州委员会副主席),还有松岗末代土司苏希圣一家人的。关於苏希圣一家人的照片,值得一提的是,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为二○一○年七月,它有别於一般“历史照片”,是苏希圣携同妻子以及两个女儿从加拿大返回四川探亲,在卓克基土司官寨前的“留影”。

说到“出走”后,再回来的“上层人物”,另外还有梭磨土司苏永和,也於一九八○年通过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的同意回国探亲,最后放弃加拿大国籍,返回故乡,落叶归根。这些曾掌握一方土地人民的生杀大权的末代土司,他们的人生道路诚然崎岖,而且充满变数,可最后终於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这也颇能说明,家国是长流在心上的一条河,人一旦远离了自己的家国,最惦念的始终是家乡的一景一物,那是美丽而长久的回忆源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