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HK人与事/维港红帆/厉 放

2020-07-14 04:24: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鸭灵号”是传统的三帆中式帆船/资料图片

  多年前,从我写字楼的办公室望去,窗外波光粼粼的维多利亚港,渔轮、渡轮、客轮、豪华邮轮,径向往来。豁然,一艘“红帆船”悠然飘来,木製的船体和火红的帆布为碧海蓝天的维港增添了一抹浓烈热情而又古樸浪漫的气息。

  昔日之香港,只是一个小小的渔港。维港曾经常有打鱼谋生的帆船航行,携带着大海的鱼腥。但时至今天,维港两岸,高楼林立,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所有国际大都市的璀璨,东方明珠皆一应俱全。这隻古董般的中式帆船游弋期间,恰似香港百年变迁的小小註释。

  她是“鸭灵号”─一艘有六十多年历史的木製观光船,亦是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原装中式三帆帆船。

  何为中国帆船?她是中国独创的帆船类型,相传於公元前二百年的汉朝已经存在。中国帆船於十五至十七世纪中,大量出现於中国近海。其间明朝特使郑和的船队,亦是经过改良此类船隻,遍遊东亚、南亚,远达非洲。后来经过採纳西方造船技术和船体设计,改良及演变后,至二十世纪初仍然活跃於中国近海,多用来贸易及运载。

  “鸭灵号”起源於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传统的三帆中式帆船,总重五十吨、长度为十七米,船身形状远望像一隻鸭子,当时船主希望赋予船一个灵魂,因此取名为“鸭灵”。

  船帆分为头帆、主帆和尾帆。其中头帆和尾帆都可由一名船员用人手拉绳升帆,但位於船中心、重达一千公斤的主帆则至少需要三名船员在船头位置合力使用传统木造手搅式滚轮才可拉起。

  风帆的构造为帆布和大理竹,传统渔船式作业的风帆染料颜色多以枣红色为主,对渔民寓意吉祥。“鸭灵号”整体都是以梢木和柚木为原材料,特别是支撑主帆的木柱淨高八米,是工匠以原木製成,极为珍贵。有别於现在的西式船隻驾驶室位於中间或船头,“鸭灵号”船长的驾驶室位於尾部的高处位置,因为这种旧式渔船的船长需要观察风吹动风帆的方向作出调整,留意所有船员的活动并给予工作指示,可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鸭灵号”曾是渔民的谋生工具。她在澳门的船厂建造并作为渔船,在香港海域、珠江口甚至海南一带捕捞虾和蟹等。但进入二十世纪末,香港渔业日渐式微,经济迈向工业化和商业化,打鱼为生无以为继。自然,这种旧式渔船与日渐少。

  直到一九八五年,法国人Pierric Couderc买了“鸭灵号”。他花了近三年的时间来恢复“鸭灵号”原来的经典面貌,及后,一家英国公司於二○○五年购买了“鸭灵号”,并进行维修保养和加设引擎驱动,用作维港观光遊览。

  二○一四年,因船主移居海外,“鸭灵号”缺乏打理和维修,最终沉没於香港岛南端的香港仔海底长达三个多月。二○一五年,一位香港人从本地渔民口中得知“鸭灵号”沉船的消息后觉得极为可惜,希望可以拯救这条船,让“鸭灵号”重新航行於香港海域。於是在得知旧船主无意继续经营此船后,“鸭灵号”获得转让,并焕发新生。

  今日,“鸭灵号”是香港的十大旅遊景点之一,也是中国十大古帆船之一,是香港昔日作为渔港的代表性象征,还被製成明信片,广为流传。

  不知在高楼此起彼伏,华灯璀璨的维港,看到这艘古董船鼓满的红帆,你是否感觉穿越到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的维多利亚港,要知道一百五十年前纵横香港水域的就是这种典型的中式帆船。对她,难免生发出一番感慨和诗情。

  二○二○年二月二十九日,上苍似乎有意要为这个四年一次的日子留下些什麼。这一日,香港碧空万里,海面千舟竞帆。我举目四望,海天一色处,点点白帆影,豁然一叶枣红,跃然水面。好一幅维港千帆气象,百舸争流,争相奋进,唯有一隻红帆高悬的木船,缓缓而进,自信从容,优雅地飘浮在蓝天之下,似乎在向世人昭示这是她一百五十年来驰骋的海域,又似乎在为璀璨的东方明珠增添浓烈又古樸的一笔。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四年之后,可否再见?”

  “会,一定会。天佑香港。”身边的香港朋友立刻说。

  “对,天佑香港。”我相信。

  那红帆木船,正是“鸭灵号”。我亦相信,她会无畏东西南北风,无畏风云莫测,一如既往,处事不惊,在海天之间、在风和日丽的维港、在风高浪急的水域,继续她的传奇,那个属於她的香港故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