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自由谈/粤海繁华梦/赖秀俞

2020-07-21 04:24:1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王家卫的《一代宗师》中,佛山金楼是“北拳南传”的重要地标。那原本是烟花之地,却见证了武林群英的江湖之争、时代之变。乱世中,脂粉味与江湖气成为传奇的註脚。在作家阿菩的“十三行”系列,烟花之地同样见证了商场风云。那是乾隆年间,在广州的江海交界之处白鹅潭,成千上百的花船花舫聚集於此,莺歌燕舞。“十三行”传奇的主人公吴承鉴正在这裏登场。

  在阿菩的《十三行》中,吴承鉴是“十三行”辉煌岁月的象征。他是宜和行三少爷,一个终日寻花问柳、不务正业的纨绔子弟。好景不常,宜和行当家大哥因惠州丢茶之事突发重病,吴承鉴临危受命,接手家中生意。此时正值风云变幻之际,“十三行”因其特殊的“一口通商”贸易和财富积累,成为风暴之眼。大祸将至,吴家面临“群兽分食之局”。在此危机时刻,吴承鉴以其聪明才智,力挽狂澜,不仅挽救了宜和行,并逐步迈向大清首富之路。

  茶叶,被称为中国近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黄金”。它是广州口岸最大宗的出口商品,缔造了英国东印度公司一时无两的辉煌。在阿菩的故事中,吴家宜和行主攻茶叶,进行出口贸易,投射了十三行故事的一方缩影。“十三行”位於广州市区西南方的十三行路,南与六二三路、沙面相邻。那时,广州是西方走进中国的贸易窗口之一,十三行就是其中最显著的象征空间。“十三行”不过是其俗称,它的真正名号实为“外洋行”:“洋船泊靠,商贾云集,殷实富庶”。

  康乾盛世之际,十三行虽远在岭南,但已和紫禁城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联,它甚至被称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溯其缘起,要返回到康熙二十四年的历史现场。彼时,粤海关设立,招募了十三家商行为朝廷代理海外贸易业务。然而,十三行并非总是只有十三家商行。乾隆二十二年,十三行路包纳了二十六家行商,到了乾隆四十六年时则只剩四家。清政府本设立了四个通商口岸,但后来乾隆下令“一口通商”,四大口岸仅留广州一处。因此机缘,一时间,十三行的商贸状况和财富积累达到了巅峰,可谓名副其实的“白银帝国”。在那些盘踞在十三行路的商行裏,白银堆积如山,每一枚都曾通过商行裏看银师火眼金睛的鉴别。由此,看银师也成为彼时每家商行必备的高级专业人才。作为连接海外与内陆的贸易枢纽,光在乾隆年间,从十三行流入内陆的白银,平均每年高达一百万至四百万两。

  支撑起这个“白银帝国”的十三行的“商业明星”,其中最典型的要数潘、伍、卢、叶四大行商。据估算,他们的家产比当时的国库收入还要壮观。其中有一位名叫伍秉鉴的行商,甚至被称为世界首富。伍秉鉴的怡和行在十年间雄踞总商地位,创造了一个闻名中外的商业神话。伍秉鉴拥有国际视野,头脑灵活,不困於旧习。他曾租用美国和普鲁士的货船,将武夷山的茶叶直接驶到欧美各地贩卖。十九世纪中期,在美国凡带有伍家图记的茶叶,就能卖得出高价。

  在美国人亨特的《广州“番鬼”录》中,作者曾提到:在一八三四年,伍秉鉴在稻田、房产、店舖等各种投资上,拥有的财富高达两千六百万银元。以当时的购买力估算,这是一笔惊人的财富。据范小静《十三行故事》的描述,鸦片战争前英国在华最大的商行查顿洋行,其中文行名就是伍家行名“怡和洋行”。他在伦敦蜡像馆的塑像,与威灵顿和拿破仑并排。阿菩小说所刻画的商业奇才吴承鉴,恐怕多取材於此。

  咸丰六年,十三行付之一炬。横贯一百七十年的十三行传奇灰飞湮灭,那一场轰轰烈烈的粤海繁华梦,在岭南的地表下已然沉睡了若干年。阿菩的“十三行”系列,正是要把这些休眠的故事唤醒,让其重新嵌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叙述脉络中,蜕变为流向世界的文学传奇。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