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黛西札记/莲叶何田田/李 梦

2020-07-23 04:24:0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陈洪绶《红荷轴》/作者供图

  盛夏至,荷花开。荷叶罗裙,芙蓉向脸,惹人喜爱。古代诗人词家写荷,情态万千,既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羞赧,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浩阔。古代画家写荷,亦多变多姿,时而清简,时而重彩,俱生动有趣。

  儘管如《历代名画记》和《宣和画谱》等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已有画家以荷花入题创作,但千余年前的画作早已淹没於历史尘烟。现存较早的荷花作品之一,恐怕要属藏於故宫博物院的宋代画作《出水芙蓉图》。此画为绢本扇页,一朵出水荷花佔据画幅大半,莲下有梗三枝,莲叶数片,出自南宋院体画家吴炳之手。吴炳以没骨画法写荷花与荷叶,突出画作主体的清幽淡雅,更善用色彩,将那荷花的粉色调糅得宜,浓淡之间见出花之娇羞,观者彷彿能听见风过莲动的簌簌声响。

  南宋院体画家每每写实功力深厚,长於描摹设色,笔法精緻,意图捕捉出水芙蓉那一瞬的娇柔与灵动,与诗词中荷花“濯清涟而不妖”的脱俗气质遥相呼应。宋人邓椿在其著作《画继补遗》中提及吴炳,称其“写生可夺造化”,便是讚赏其高超的写实技巧。与院体画注重摹写现实的做法不同,宋代及之后出现并逐渐发展的文人画,重写意多过於写实,以水墨为媒,探索物象之外的情感与意趣。另一幅同样藏於故宫博物院的《百花图》卷,即是例证。

  《百花图》由一位宋代佚名画家创作而成,画幅长约十七米,描摹花卉共约六十种,可谓巨篇。有趣的是,《百花图》以“折枝”形式写成(并非描摹每种花的全貌,而注重呈现其最富特色的部分),花与花之间却不觉疏离,联繫自然,加上有蜻蜓、蝴蝶、鱼和青蛙等动物形象穿插其间,更增添画幅的连贯与完整。虽只有墨色而无彩色,因画中情景生动,展玩时毫不觉沉闷。其中描画“墨荷”的部分,以简笔淡墨勾勒白描,一改院体画浓郁设色、华美馥郁的风格,於简淡中见趣味,启发后来元代如钱选和赵孟頫等画家,结合宋代院画与文人画,另闢新途。而等到晚明画家陈洪绶(一五八九至一六五二)等人笔下,荷花在清丽雅緻之外,又多了几分另类的野趣。

  诚如美术史学者高居翰在《山外山:晚明绘画》中所言,虽然明代的花鸟作品置於整个中国艺术史的语境中看并不突出,但活跃在晚明的画家陈洪绶无疑创作出了当时“最美且最具原创性”的若干作品,而同样藏於故宫博物院的《红荷轴》,正可用来解释这位晚明画家如何将樸拙古意与时兴技法融会,以表达某种“甜中带涩”的情调。

  像陈洪绶的不少山水及花鸟作品一样,《红荷轴》并非全然写实,而是用笔更自由,构图更扁平,甚至不太注重画中意象的大小比例。画中两朵红荷硕大,以细梗高高撑起,距离水面甚远,并不像现实中的荷花与荷叶那样依贴水面而生。花下有叶,叶旁有一嶙峋怪石,突兀出现在画中,不知从何而起,与荷下水纹波动互为应和,更添多异趣。陈洪绶画中荷花健硕饱满,没有娇羞小女儿情态,直立迎风,甚至比那山石更为抢眼。

  陈洪绶爱莲,小时候曾名“莲子”,晚年自号“老莲”。他流传后世的写莲画作众多,均用笔潇洒,疏旷随性,看似写莲,实以自况,以明其不居庙堂、自远江湖之心志。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