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自由谈\致谢的妙处\严诗喆

2020-07-27 04:24:0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四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作为原创成果,我的学位论文写作接近尾声,在正文之外,需要加上一份谢辞,向给予过帮助的人致谢。除了常用的规範表达、亦即套话之外,谢辞需要清楚交代致谢对象具体在哪些方面、以何种方式、於何种程度给予该研究以协助、启发,使得论文终能成稿。当我学着用规範的表达、条分缕析地细数这些不同角色的具体贡献时,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件非常具有仪式感的事情。

  回首学位论文撰写,可谓漫长且“痛苦”的过程。之所以“痛苦”,大概是因为,研究想要有所突破,往往涉及对该领域既有认知的质疑、反思与批评,涉及对既定边界的挑战、推动、跨越或衝破。有志於此,我和其他研究者一样,不得不时常与自己身上的各种局限作鬥争。对於自身的局限,从认知到直面,从挑战到突破,就像过关斩将,正是在缠鬥各式难题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多方面的自我提升。因此,写作越到后期越能体会,学术研究及其呈现基本上是跟自己以及作品(成果)的鬥智鬥勇。不用扬鞭自奋蹄,三更灯火五更鸡。这种天天跟论文打架、幹仗的感觉,拨云见日,痛并爽快着。

  那麼,在这场“自己的战鬥”中,老师、朋友、家人分别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谢辞需要呈现、因而其背后想要探讨的话题,大概在此。在老师的部分,不论手把手教授研究方法、给予悉心栽培的学术导师,还是通过选课、获得请益机会的课程导师,或是曾对本人的研究计劃、报告给予点评、启发、建议的系内外老师,皆有各自作出贡献的地方,需要逐一、妥善说明。在同学、朋友的层面,他们对於学术研究的认真、专注以及由此形成的专业素养,确实让我由衷地欣赏、钦佩;长时间的相处相知,更逐渐发展形成相互滋养、携手共进的力量。

  在谢辞的压轴部分,自然少不了对家人的致意。由於此处致谢的对象未能通过英文谢辞的阅读来领会我的谢意,因此,我认为有必要藉此机会来郑重表达。我在谢辞中如是说道:

  这篇论文要献给我的父母和外婆。对於父亲,我很感恩您对我不得不暂停创意写作、全身心接受学术训练的谅解,毕竟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文学创作已经成为我们父女间沟通的独特方式。我的母亲,您一如既往地共情我的喜怒哀乐,陪我走过人生的高低起伏,是我最坚强的后盾和精神支柱。我的外婆,早已步入她人生的第八个十年,平昔从教的她始终如一地鼓励我追寻自己的梦想,即便多有不捨、尤其需要习惯其挚爱的外孙女长期离家千里。如果没有来自家人开明、大度的爱,就不会有现在的我,更不会有这部论著的面世。

  学术论文的致谢,正如研究本身,讲究条理与规範,但字裏行间又处处流露着真情实感。以这样的方式致谢,写到最后,一份由衷的感恩充盈於内心,使我诧喜发现:一路走来,我所得到、收穫的一切,已经让内心足够富有。路途遥远且崎岖,少不了摸爬滚打,也走过了高山低谷。那些在过程中吃尽的苦头,似乎已逐渐消化、昇华,在不知不觉间,转化成最珍贵的养分,正是谢辞的写作让我终究发现了这意外惊喜。

  联繫到自己的研究,我更进一步发觉、体悟到其中的一些妙处。我所从事的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与文学的研究,尤其对有关时段的知识分子感兴趣。而我採用的研究方法,区别於以往将“思想史(intellectual history)”等同於“概念史(history of concepts)”或“观念史(history of ideas)”的做法。亦即,我的研究所及不局限、停留於概念、观念本身,而更关注活生生的人──知识分子,致力考察他们的意识生活(conscious life),包括思想、情绪、想像以及各种各样的感知。在这样的方法、语境下,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理性”与“感性”之间并不存在边界或鸿沟。恰好相反,它们同为人类意识生活的重要组成,皆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原因。正是谢辞的写作,让我又一次体验、印证了这一份有趣的奥妙。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