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自由谈/书缘与书展/赖秀俞

2020-07-28 04:23:5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今年香港书展因应疫情延期。图为上届书展盛况/资料图片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文艺青年,当然少不了逛书展。影展、画展和书展,堪称文艺青年的三张“通行证”。殊不见诸多影展售票时,大量影迷为一张电影票抢破头的场面,足够让那些曾经鬱鬱不得志的导演产生极大的误会:文艺市场已然迎来了黄金时代。然而这往往不过是文艺的泡沫时代。但我必须说,不管这份狂热是否经得起考验和深思,消费毕竟让一些文化生产延续了生命,延展了空间。在这个意义上,书展日渐沦为“卖货”的场合,一点也不意外。谁也无法否认,消费社会是当下最大的现实之一。

  很多人到书展,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是“打几折?”偌大的会场裏,人声嘈杂,拖家带口,大包小包,彷彿一下子到了书的“街市”。一大堆出版商也以低折扣为噱头,把书展当作清理库存的平台。虽说艰难时世,低价抛售无可厚非。但实际上,在知识付费风潮愈演愈烈的今天,书价实在便宜得可怜。唐诺说,没有比读书更便宜的事了。比起万里路,万卷书的确成本低廉。这样的低廉背后,被遮蔽的往往是劳动力的廉价“售卖”。今天还立志进入图书出版业,以及在编辑岗位上坚强留守的人,完全称得上看淡俗世名利,只为“一片冰心在玉壶”。於是,书展成为图书促销会,我们却也要承认,乃至庆幸它为如今身处“寒冬”的出版业带来的积极作用。

  况且,我一直认为,书展的重点不在於“书”,而在於“展”。君不见每次书展的重头戏,几乎都以文化名人的现身为宣传要素。如今许多以娱乐明星为想像图式打造的畅销书作家,早就将粉丝文化带进了展区。他们拥有让诸多纯文学作家望尘莫及的“流量”。除此之外,缤纷的主题展览也是书展必不可少的部分。去年香港书展的“科幻及推理文学”年度主题就让人大开眼界。但我想这些都只是这个阅读派对的部分核心,另一部分书展的风景,由读者构成。每次走进书展,我总会惊讶这个世界上竟有这麼多形形色色的爱书人。那些稚嫩的孩童,或沧桑的老者,驻足在一个个货架前,踮起脚尖,或俯身低头,细细打量一本书。这份对书的关切,对知识的好奇,是书展最为宝贵的“读者面面观”。书展作为一个展览最大的无形资产,恐怕就是这些读书人。於是,一年一度的书展,实际上是这些读书人之间的“千里来相会”。

  书展的另一个好处,是呈现了一个敞开的文化空间。严肃的、通俗的,一应俱全。与精英化相反,书展的通俗化、大众化才是图书和阅读更为广泛地存活的不二法门。那麼,“敞开”作为一个良好的品质,便成为书展的精神核心。它应该包容尽可能多样的书、多样的人,不断开发阅读的可能性,使其成为一种持续的市场动力。

  读书多年,慌不择路地读过大大小小的书,书这个物件已成为我的日常生活。日渐热闹的书展虽然不再具有曾经的魔力,但相对於长年累月地蛰伏在房间或图书馆一角的案头读书人而言,到城市的另一端参加书展这个大派对,到底是一件难以拒绝的事。这是一个不需要入场门槛的空间,到处是陌生的面孔,却又充满着熟悉的、快乐的空气。毕竟,这是一个阅读共和国。天下所有读书人、爱书人拥有一种默契,那就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惺惺相惜。

  戴锦华说得好:影院是“宅一代”不多的需要“肉身”下场的空间。相比起促销场所、城市盛会,我也更愿意将各式各样的书展看作社交平台。其中不仅有人与人的相遇,也有人与书的缘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当代人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确时时刻刻处在信息的垃圾场中。而且,这个时代生产的图书实在太多,要练就一双去芜存菁的慧眼,还真是不容易。於是,遇到一本“命中注定”的书,也是一件需要运气的事。这样一来,多多少少,逛书展得以摇身一变为一个罗曼蒂克的故事。在当下被一张张屏幕包围的时空中,电商购书和电子阅读已不再是新生事物。那麼,当代人能到书展买一本纸质书,多少有点古典主义的味道。   回到祖师奶奶的语境,这种相遇的时刻也可以用文艺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转译:“於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於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裏,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裏吗?’”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