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文化什锦/潘家园的今昔/李忆莙

2020-07-28 04:23:5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去北京。作家朋友问要不要去鬼市?他说的是潘家园古玩旧货市场。

  潘家园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地摊街,卖的是杂七杂八的真真假假古玩。至於为什麼又叫鬼市?原来以前的古玩市场,凌晨两三点开市。鬼市由来,相信源於此。北京人都知道潘家园古玩市场历史悠久,却没人说得準到底有多久?即使你去问老北京,回答得也很含糊。而那位作家朋友则对我说:很久了,反正我一出世就已经有了的。后来我在一本谈北京典故的书裏看到好几帧百年前的潘家园老照片。原来那时的潘家园已经一派盛况了。虽然没有店舖,全都是摆地摊的,却人潮湧动,摩肩接踵的非常热闹。

  至今仍然记得二十多年前潘家园的那种盛况。一条街上,两边都是地摊,又杂又乱,什麼都卖。朋友说,这裏发迹的传奇多,高人也多,是个检漏的宝地,同时也是个最考眼力的地方。光听是没有用的,要用眼睛看。摊主所言你当故事听就好。果然,几乎每个摊主都说他所卖的是真古董,甚至有的说是传家之宝。有个陕西口音的摊主说,他卖的这尊唐三彩歌舞俑是出土文物,武则天墓裏面的。反正信不信由你。这就是潘家园。

  古董之为物,是什麼使之光辉灿烂?使之值价连城?其实,谁人内心深处没有留存着一些旧日情怀呢?当情随境迁,或许真的有那麼一点点追悔莫及,一点淡淡的哀思……而那“错失”的感觉尤其教人惆怅。

  逛潘家园,满眼的真真假假,古董也好,旧货也罢,我相信最真的是这些东西的前身故事,是那些湮远的人与事──主人已不在了,物是人非啊,便流落到这裏。我看到一件粉红色的丝绸旗袍,极具曲线,领子上有些许汗渍,淡淡的,要很仔细才能看到。我不由得心想,当年穿着它的人呢?是否活到今天?能有如此的身材曲线,即使相貌不怎麼样,体态也是动人的。我也一度怀疑,能卖得出吗?是怎样的一个人会对它感兴趣呢?我当然不会买,却忍不住摸了一下,感觉很柔,很软,非常细腻的一种触感。而那袖口的滚边,有点磨损,微微地起了点毛,那是佳人的香尘吧──在其前半生的某段日子裏,必定是经常穿着的,这该是她心爱的。

  我也曾尝试低头寻宝,却什麼也没寻着。“出土文物”太多了,多到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乾脆就什麼也不要了。

  倒是旧书摊合我意。寻寻觅觅,一再有新发现,让我惊喜连连。什麼绝版书,珍藏版,古籍、名家画册。只要你肯花时间,一定能找到。而何谓惊喜?那就是你想不到的,却出现在你眼前。

  隔几年再去,发现潘家园变了些,开始有铁皮棚架。当然,人潮还是那麼多,熙熙攘攘的。依然是那麼杂,那麼乱,什麼都卖。“出土文物中”,竟然有个小叮噹的全身石雕像,还有美人鱼。真的什麼都有,你想到的和你想不到的。

  去年到北京,听说潘家园地摊早就没有了。说是什麼“退摊进场”。新貌的潘家园是商场格局,有楼层的,分成几个区。有楼上舖、地上舖、还有棚架的;楼上是比较高档次的店舖,卖古典傢具、翡翠玉石、珠宝、骨雕、刺绣品什麼的。楼下是店面,有隔间,有棚架的。古玩、旧货、文房四宝,依旧琳琅满目,却似乎是做批发生意的,已经不是以前的那种味道了──以前的潘家园,谁不是抱持着怀旧、淘宝的心情而来的呢?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