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黛西札记\当艺术“入侵”城市\李 梦

2020-07-30 04:23:5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Invader在香港街头的涂鸦作品 艺术家网站图片

  近来,法国知名街头艺术家Invader的展览正在香港Over the Influence画廊展出。新闻稿用上“暌违三年”等字眼,我却觉得Invader的画作从来不曾远离城市,也不曾远离我们的生活。不久前路经尖沙咀海港城,又见到建筑物外墙上的小美人鱼,引来我和朋友会心一笑,彷彿找到久违的童年寻宝乐趣。

  过去数年,Invader和他的马赛克式涂鸦红遍网上网下,其作品价格也水涨船高。二○一五年首次亮相香港拍场,Invader的两件作品合共以二百五十万港元的价格成交;今年二月,Invader以马赛克砌出的《蒙娜丽莎》现身巴黎某拍卖会,成交价格已近四百万港币。有人担心像Invader这样的街头艺术家越来越受到拍卖市场的欢迎,唯恐他们被金钱和名利收买,我却觉得类似的想法不免看轻了Invader以及班克西(Banksy)等等以艺术创作为乐、无视俗世目光的艺术家。谁说街头艺术创作者注定要甘於清贫?谁说艺术与商业的联姻必定散发铜臭味道?班克西可以将己作拍卖所得捐献巴勒斯坦医院,也可亲手毁掉数千万港元名画,甚至将其当作一场行为艺术而在社交媒体直播。

  不论Invader以马赛克模仿世界名画,抑或班克西玩世不恭的黑色幽默,街头艺术家(street artists)再显著不过的特征是“好玩”。我们从不会见到任何街头艺术家板起面孔说教,或创作那些与艺术世界中所谓的“主流”风格与审美过分契合的作品。其实,不论哪个时期或地域的艺术家,总不免以反叛与求变为乐,“中规中矩”从来不会出现在他们的字典裏:如今我们看印象派一众名家名作,早已被高置於神坛,可在他们初出茅庐的年代,这群热衷户外写生及创作的艺术家,屡屡被他们的同行和前辈调侃奚落;就像如今的街头艺术家,儘管自称以艺术记录时代,其作品仍免不了被移除甚至被暴力铲下的命运。遥想二○一三年,Invader及其作品首次“入侵”香港。短短数日内,港九新界多区,尤其是那些外表古旧的建筑外墙,被艺术家装饰以多个系列画作,包括《大力水手》、功夫明星李小龙以及电子遊戏《食鬼》中常见的卡通图像。

  虽然画作与建筑外墙乃至周遭环境并无违和,Invader的这些作品仍被勤力做事的食环署清洁工人剷除,就像班克西在伦敦等地的涂鸦作品因“毁坏他人财物”而被铲下一样。Invader一面在社交媒体抱怨,声称“心碎”求粉丝安慰,一面“再接再厉”,数度重回香港,不断为香港各区建筑物“添彩”。我几乎能想像Invader一边创作一边嘴角上扬的得意神情。当代艺术家以创作呼应时事的做法屡见不鲜:有些人创作,意在为世界和平或种族平等而发声;Invader似乎没有那麼大野心。别看他动辄给自己的创作计劃命名为“入侵”,动辄在社交媒体“张牙舞爪”一阵,他真正想做的,不过是为大家的会心一笑罢了,尤其是在当下这个让人愈发笑不起来的时代。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