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命题作文、演唱比赛,还有正规的酒席。我觉得,命题作文是一种强迫;非要把一种艺术分出高下的评比则令人匪夷所思;正规的酒席拘礼、客套,故而食之无味。我喜欢的是:灵感突来,抑制不住的创作衝动;兴之所至、毫无杂念的演唱;与朋友邂逅,然后拉他进小酒馆对酌。
我将此称之为“偶然之美”。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在《笔论》中说:“欲书先散怀抱。”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欲书”,就是突然有兴趣想写一幅书法,而不是被强迫;第二种是“先散怀抱”,就是抛开杂念,包括去除功利心,放弃目的。这种理论,论述的就是一种偶然之美。
记得年轻时,有一家报纸要我提供一张照片,给我常写的那个栏目作题图。我很重视这件事,穿上最好的衣服,请单位最会摄影的老孙,关上门,在办公室反覆拍摄。差不多快拍完一个胶卷时,老孙的司机进来了。那时候,相机是个新鲜物,他好奇地端起来摆弄,还煞有介事地朝我按了一下快门。后来,照相馆洗相的师傅说,最后这张最好,表情自然、传神。并不是说,老孙技术不行,也不是我不配合,我俩其实犯了同一个毛病,就是太想照好了,心裏都布满杂念、装满了目的。而那位司机只是随手一按,心裏根本没去想要把照片拍好,我也同样,我甚至都没想到他要拍我。
古代书法中的笺名帖,也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便籤,比如现存最早的书法真迹《平复帖》,原本是陆机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信中说到病体“恐难平复”,故后人称之为《平复帖》。如此珍贵的书法,却只是一封私信?假如,当初陆机书写此信时,一心想着让它流芳百世,会写得这麼好吗?
著名的《兰亭序》,也是王羲之喝醉后,随意打的一张草稿/中间还有好几处涂改。王羲之酒醒后,感觉这帖有些潦草,就想重新再写一遍。於是,他正襟危坐,小心翼翼,强迫自己写认真点、再认真点,然而,再怎麼写,也无法超越第一张草稿了。何以如此?因为,地点变了,心境变了,目的也变了。
作为草稿的《兰亭序》,是一种偶然之美。越是偶然之美,越会成为永恒之美。
还有一种偶然之美发生在生活中。比如,有时走在街上,不经意一瞥,会发现远处的一个人很美,且是完全符合自己想像的那种美。这与地点、心境和视角有关,是一种偶然呈现的美。我知道,这种美只是昙花一现。假如我非要到近前仔细去看,有可能令我失望,所以我不会再去看第二眼。
偶然之美不能複製,即使再发生一次,也是另外一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