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如是我见\书店创新与探路\赵 阳

2020-09-15 04:23:5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我心裏,逛书店、买书、於灯下捧读纸质书籍,是一件非常温暖和幸福的事。这大概与成长的经历有关:在物质文明并不足够丰富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家中添置新书简直可以用“奢侈”来形容,往往是父亲从“口粮”中一点一滴地节省出来,一元或是两元人民币,就可以买上一套《三国演义》连环画或是简装版的《红楼梦》,人生的启蒙与书香密不可分。如今,电子书和网络阅读已然成为时代进步的标志,我一边适应着网络阅读的节奏,一边对纸质书籍的阅读情有独锺,於是,在油墨的香气中翻阅心仪的文字,偶尔写下读书的感受,成了一种习惯。

  随着香港第三波疫情形势逐渐好转,逛书店的心蠢蠢欲动。周末,我戴紧口罩、鼓足勇气赶到荃湾的一家本港连锁书店,一来想看看最近出版的新书,二来打算为公司开展的青年读书活动购置书籍。一进书店,我就发现了新变化:门口的醒目位置,一张卡通图案的海报上,简洁明快地介绍了包括这家书店在内的几家本港书店联手推出的“扫码入会”活动,会员不但可以更加便捷地下单购书、享受折扣,而且还可以获得最新的图书资讯。店员见我感兴趣,便热情地凑过来推介,并告诉我:“网络下单满一定数额,可以免费送货,我哋同快递公司有合作,好方便㗎!”他还一脸兴奋地说,“这样也不用担心疫情影响咯。”

  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传统的实体书店与网络紧密合作、互相融入,既是大势所趋,更是科技昌明的必然。其实,在内地很多城市,传统书店的转型早已开始,不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对於香港来说,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科技创新等往往集中於金融等行业,而在文化出版、民生等领域,步伐还是稍显迟缓。但无论如何,当看到实体书店,也开始了在万物互联的大潮中,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创新的尝试,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创新的力量。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太需要这样内生的创新觉醒与创新动力!

  欣喜之余,我更希望这样的创新更多更快。对於实体书店来讲,更要立足於自身的产业链,从单一的商品售卖平台向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交流场所转变,才能自救和发展。这也是书店为自己开拓文化资本、立体化品牌形象、增强粉丝黏度的重要途径。

  当然,创新除了带来便捷,更应该让“书店”这个载体更加温暖,比如:除了将书籍搬到电商平台上售卖、做简单的平台延伸,还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为文化内容“策展”,邀请作家等参与线上分享,为书店开拓更多的文化空间。这样,书店就从“文化搬运工”变成了“文化创造者和引领者”。这一点,香港的书店不妨向内地的品牌活动进行借鉴,比如深圳书城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策劃开展“每日好书”、“摘读日记”、“为你读诗”等听书荐读活动,举办了多期线上荐书和书友会。香港的实体书店完全可以打造一批具有香港本土特色的线上活动,把书店的线上与线下,都做成文化交流的平台,让温暖的书香更加温暖,用“书店”这个支点,撬动文化与互联网产业的共生共融,这亦是香港文化市场繁荣的重要机遇。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