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如是我见/寻找莲溪\陈德锦

2020-09-28 04:23:4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寻找莲溪,在於记忆深处一句话:“新桥离家远。”澳门有多大,什麼地方能说得上远?“新桥那儿没桥!”回答是真实的。打开当年的地图去找,不见叫新桥的桥,也不见叫新桥的街道。我的兴趣本不在桥,而在桥下的溪水。

  地图不会印下遥远的记忆,哪怕记忆是许多众数。城市地貌改变了,旧地名没改,长居本地的村民像上一代人沿用。大概没有恰当的新名称,而村民又感到旧名亲切,有了归属感。

  “新桥”建造在一道弯弯的浅溪上,可靠的形貌不见於古旧的图片或画像,随着溪水因开路工程被填塞,已同时被拆除。这已是我初闻新桥之名五十年前的事,如今又过了五十年。不见桥,那桥下的莲溪更渺茫了。澳门三面环海,一条浅溪何足挂齿?

  那时我只羨看大江大河,不知溪涧对耕作也十分重要。莲溪是自然水道,因溪水由内港流入,又名鹹涌,也又有人说溪水由颇远的山涧汇流而成,水是淡水,才可灌溉田地。但我相信或有地下泉眼,灌注到溪水中,长年湧出,潴积为塘。

  往来的村民多了,旧桥不敷应用,便造新桥。桥畔开了新路,称为“船街”。可见莲溪虽浅,出海作业的小舢舨仍可由桥底出入,载来满筐鱼蟹。炊烟嬝嬝,鱼香菜甜。夜间,船户就把艇子泊在岸边,有时就繫在莲溪庙的地界石上。

  北面有俗称莲峯的望厦山,以一条狭长的沙洲接壤大陆,形成莲茎和莲苞。养分通过莲茎由陆地输送给花苞和莲蓬。莲溪,古地图上那一衣带水,则为芙蕖的一脉生息,渔耕之所赖。中国传统士人以莲花比喻人格清高的君子,世俗也在莲花的形象上寄讬了理想和美感。山水和人文,这是文化的一脉相通。

  所以莲溪不种莲不种藕也没相干。然而时代巨轮无法倒退,人口密集带来了环境污染。为了铺设下水道,隔开污水和活流,莲溪是否应继续存在已成疑问。工程耗资不菲,老一辈村民首先目睹溪面收窄,再看见工人开土凿石、灌浆铺泥。新桥和旧桥既被拆卸,两岸便连成一片社区。当蜿蜒曲折的河道拉直成为新路,没有人忘记这裏曾经有一条桥。

  经历了世界瘟疫大流行,二十年代的澳门,衞生的理念、手工业萌芽、道路的拓展,使半岛北面的田亩日渐缩小,农业终於淡出。每次走过海边新街,这一带船厂放置的木材散发的霉味总呛着我。我想到桥,架在水道上的木桥,桥下的舢舨。

  “到新桥了吗?”“快了。”三轮车在榕树下,慢慢跨过一条看不见的莲溪,经过红街市,进入一个平民落户的社区。居民的上一辈也大多没有从事渔农业,但新的地图标记了上一代人的记忆:新桥区。而莲花,早成了这个城市的象征,灿烂地开着,迎向旭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