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文化经纬/明月何曾是两乡\吴 捷

2020-09-28 04:23:5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星散天涯之人也能共赏同一个月亮\资料图片

  有位日本朋友研究日本古典文学,某日拿了一部记载日本十二世纪和歌大赛的《六百番歌合》登门求教:“参赛者之一引用了白居易的诗‘凤凰池上月,送我过商山’,这句诗是什麼意思?”我灵机一动,告诉她:“白居易看到的月亮,其实与阿倍仲麻吕写的三笠山之月是一样的。”朋友恍然而悟,遂相视而笑。

  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生於奈良,原是日本遣唐留学生,在唐五十余年,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颇受宠信。他在离唐时所作三笠山之诗,於日本妇孺皆知;作此诗的背景故事,《土佐日记》、《今昔物语集》、《江谈抄》、《古本说话集》等日本古籍皆有记载。所以我一说三笠山,那位日本朋友就明白了。

  唐玄宗天宝十二年(七五三),在唐已近四十年的阿倍仲麻吕终於获准回日本。他来唐朝求学时年方弱冠,离开时已过知天命之年。告别唐土前,他作和歌一首:あをうなばら  ふりさけみれば  春日なる三笠の山にいでし月かも。大意为:遥望辽阔碧波,眼前之月,彷彿就是(故乡奈良)春日(神社边的)三笠山上曾经见过的月亮啊。春日神社,是日本遣唐使出发前必去的祈祷平安之处。据井上靖的历史小说《天平之甍》,阿倍仲麻吕於黄泗浦(位於今江苏张家港)登船后,见阴曆十五的圆月而作此和歌。而记叙此事最详的《土佐日记》云,阿倍归国前,唐朝的友人於登船之地(《今昔物语集》说在明州,在今宁波,与日本学者荻谷朴的考证相同)为他饯行,席间作诗惜别,依依不捨,直到阴曆二十夜月升自海上,阿倍遂作和歌答谢。不过据荻谷朴註解,阿倍离唐的具体日期已不可考。所以,我们无法得知阿倍诗中的月亮到底是满月、上弦月还是下弦月,但当时的月亮是圆是缺,对诗意影响不大。这首和歌将过去和现在、故乡和唐土这样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能够穿越时空的月亮联繫起来,短短三十一个音节裏洋溢着作者感慨身世、思念故乡之情。

  月亮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这一概念在中国诗歌中早已有之。写月亮能够跨越空间,最有名的大概是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便星散天涯之人也能看到同一个月亮。更早的还有刘宋时期谢莊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月亮还能够穿越时间。人间时光流逝,月亮却彷彿永远不变,朗照一代又一代,见证历史的玄幻和人生的起伏。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李白《把酒问月》“古人不见今天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对月亮的感知也相似。据《土佐日记》记载,虽然阿倍的三笠山之歌是用日语写成,但当他为在场的唐人解说大意后,唐朝的友人不但理解了诗意,而且对它吟味再三,爱不释手。《土佐日记》就此评论说:“虽然唐土和日本的语言不同,但既然月光是一样的,它触发的人情也应该是一样的。”

  朋友请教我的那句“凤凰池上月,送我过商山”出自白居易的《宿阳城驿对月》。白氏离开长安赴任,於长安东南商山脚下的阳城驿与亲友告别。此后,只有他先前在长安中书省凤凰池畔常常见到的月亮陪伴他走过商山。这也是将过去和现在,将凤凰池、商山以及即将踏上的土地用能够穿越时空的月亮联繫起来,与阿倍仲麻吕的三笠山之诗殊文而同趣。在日本,受这句诗启发而作的和歌也数不胜数。

  约两个半世纪后,这首写三笠山之月的和歌在日本入选地位崇高的《古今和歌集》;又二百余年,入选类似日后《唐诗三百首》的《小仓百人一首》,至今在日本脍炙人口。深邃的夜空中一轮(或一弯)明月,映出海边望月人的感慨。少年时代,为何竟会对汉文感兴趣?如何伴着红烛微茫,日复一日披阅揣摩?那一日辞别故乡,最后望了一眼三笠山上的明月,乘布帆木船,九死一生来到唐土,举目是异乡的明月,却又依稀彷彿奈良之月。此后寒窗苦读,遨遊於浩如烟海的典籍中,继而又饰金衣锦,出入禁中,仰望所见,是长安、洛阳之月。紫陌青门之上,斗拱飞簷之畔,一点明月窥人:翩翩少年已成长为沉稳朝臣,说的是唐语,往来的是唐人,饮食、衣服、起居,无不是唐土样式。五年,十年,二十年,三笠山的月色,出发前一晚的不安和祈愿,都慢慢淡去,不再魂萦梦牵。然而在归国前的那一夜,独自望乡,明月升自碧海,悠悠清质,霭霭澄晖,又映出当日在春日神社祈祷的十七岁少年的脸。在唐数十载的求学和仕宦生涯如云烟过眼,返乡的海路,是天上一轮华彩照耀下的万顷清波。明月何曾是两乡?长安之月,商山之月,奈良春日神社之月,还有东海上升起的月亮,都是一样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