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自由谈/传媒怎可能无寒冬\承 言

2020-12-09 04:23:5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对於传媒界来说,近期最大的新闻之一就是有线电视的大裁员。不幸的是,这次裁员被演绎成为一场关於言论自由的社会风波。其实,就在有线电视裁员的同时,还有一些传媒机构进行裁员。在笔者看来,这无非就是在政府“保就业”计劃结束后,商业机构进行的正常行为,在那一周,裁员的可不止有线电视这一家。

  疫情之下,人们上网看新闻的机会必然增多,按道理新闻应该有更多人看,传媒机构应当发力争夺读者。确实如此,就笔者的经验来说,自从“修例风波”以来,本港传媒界的竞争更加激烈,而战场则集中在网络。无论是传统报纸,还是电台或电视台,大家都集中力量尽可能把新闻内容转化为网络传播的产品。而本具备网络基因的网媒,也面临着来自传统传媒机构的巨大挑战。

  对於传统的传媒机构来说,不少已开始进行内部改革,比如把内容重新包装放到社交媒体上,又或者重整内容生产流程,设立以新媒体为核心的生产流程。而网媒则需要加强前线採编的力量,加强自家内容的数量和质量,以此抗衡在内容上有先天优势的传统媒体。

  不过,当传媒机构在发力向网络转型的时候,笔者发现另一个让人尴尬的现实,就是我们拚命地做,最终是在为Facebook、谷歌等平台型的互联网企业打工,传媒机构丰富了这些平台的内容,但却获得极少的收益。因此,香港的传媒经营者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处於一种到底继续加大力度做内容,还是要专注於用最省钱方法提升平台影响力的迷思当中。但是说到底,在香港,传媒运作更像是经营一门生意,而有生意就有寒冬。正当传媒经营者还在纠结的时候,现实的问题就在於我们有多少的资源可以在疫情之下持续地经营。疫情导致经济低迷,广告主有限的资源则更多投入到能够达到精準投放广告的网络平台上,传媒因此也如其他行业一样迎来寒冬,重组的重组,裁员的裁员,倒闭的倒闭。

  相较於经营上的寒冬,笔者更担心的是公众对於传媒界信任度的“寒冬”。

  有最新调查显示,九成人表示曾於过去一年受网络“假新闻”所困扰,另外,约七成受访者认为本港的网络“假新闻”情况非常严重。儘管该调查审视的并非只是媒体,而是网络中存在的资讯,但也反映出公众在资讯氾滥的时代对於“新闻”的信任度在下降。同一天,又一则新闻引起笔者关注,在今年五月有自称网媒男记者在旺角直播示威活动期间,向现场两名女警身材评头品足,夹杂粗言秽语。有关记者在报章刊登致歉声明,并称作为前网媒记者,对当日行为令网媒蒙羞,深切反省。

  同一天的一个调查,一则新闻,足以反映如今香港传媒界在公众眼中的形象。而无论是在经营上面对的寒冬,还是在专业形象中面对的寒冬,传媒业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只能是重拾专业。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