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人与事/文哲两玲珑──序《发光的人》\黄秀莲

2020-12-11 04:23:5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发光的人》这本书,从时间言,是从一九六九年横跨到二○二○年;从空间言,是从美国校园而港台山水再而内地胜景等。立於其间者是作者锺玲教授的身影,渺渺然於天地,一双腿健行而远拓,一对眼细察而前瞻,一颗心探索而静思,一支笔玲珑而深刻,乃成此书。

  作者每每在抒情、写景、状物之际,文末忽而运笔跳跃,点出哲理,令人心头一颤,乍悟灵光。抒情一类,从丧亲之震惊哀痛而携父母骨灰登山,完成了孝女艰难的步道。从林惺嶽动念自杀,余光中夫妻及时劝解,明白到时空和死亡,阻隔不了情分。从回顾胡金铨电影,悼其一生飘荡,析其四个梦想,更哀其为民族苦难发声的最后一梦未圆;让千古叹息,迴迴荡荡。从惊闻白云禅师突然圆寂,领悟到禅师如此大去是有意给弟子面对大变化大损失的机会。从朋友间的小误会,卒之化不善业为善业,道出友情之不可不珍重。从创办福慧慈善基金的严太太以“没有牵挂”而全力助学,领会到善境无私。从初到香港浸会大学,“心经”书法挂於办公室墙上而受阻,思考到自己职务的意义,放弃了“执著”,结果在基督教环境裏也得到认同,几近白云禅师的“一念三千,圆思熟虑”矣。

  写景一类,笔力更见遒劲。苏州一遊,先是讶异《枫桥夜泊》不过短诗一首,当地竟凭此来造镇,却又撑起了旅遊业。再而震惊於脚下青石桥竟纠结了日本业缘,四百年前的倭寇与抗战时日军都在此大肆屠杀,偏百年来无数日本人满怀渴慕来枫桥朝圣。辽宁的化石林,提醒了神妙之事已在人类存在之前一桩桩发生,只等待懵懂的我们去发现。马来西亚三保山的历史发展,微妙地使坟山既安亡魂亦供休憩,人鬼幽明同乐,体会到华人团结之力量。大清帝国发源圣地乌拉古城,印证努尔哈赤对敌军彻底收编和融合,开国之君为大清盛世迈出了睿智的第一步。徘徊汉代长城时,霍去病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激起作者的英雄崇拜症,再探求出猛将并非犯了杀业,而是立下保家卫国的大愿。

  状物一类,如莫邪殉剑,拆解了传说、信念、念想等其实不知含了多少虚妄。小小香炉,亦足启发《金刚经》所谓“法无定法”。

  哲理高明外,且别忽略行文矫健,“他用兵神速,攻其不备”“一万骠骑勇猛无比,赴死争功”,短短数句,如宝剑出鞘。当然,毋须导读,只要看到“见证了烽火台上那位兵士,他正瞭望匈奴出没的地方,眼中流露警戒和焦虑,当月亮由大漠边缘升起,他思念起老家门前的大树和倚门北望的母亲”,意境动人,情深志远,怎不神驰呢?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