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黛西札记/当盲盒遇见艺术\李 梦

2020-12-20 04:24:0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精灵艺术家”系列盒玩以名画为灵感创作\Daisy摄

  “让艺术落地”是众多艺文机构和艺术家关心的话题,不过,说易行难,博物馆和画廊等不断尝试拓展受众,可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并不算多。香港玩具公司How2Work与内地潮玩公司泡泡玛特(Pop Mart)联乘开发的“精灵艺术家”盒玩系列产品,或可为我们普及与推广艺术打开一扇新窗。

  泡泡玛特近日在港上市,引来不少人对於“盲盒”这个时兴概念的关注。有人以日本“福袋”与“盲盒”类比,看重玩家抽取盲盒过程中因随机与不确定带来的快感(或也可能是焦灼),而我更关心盲盒从构思到生产再到营销背后的IP经营。潮玩的个性与小众文化圈层的聚合与维繫,是泡泡玛特逆市上扬的关键,而“精灵艺术家”系列盒玩的酝酿与畅销,即是例证。

  “精灵艺术家”系列共有十二款公仔,每一款均“恶搞”或致敬一位著名艺术家或一件知名艺术品。从文艺复兴名家米开朗基罗的传世雕像《大卫》、达文西的《蒙娜丽莎》,到荷兰美术黄金年代画家维梅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以及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里特的《人类之子》,香港知名插画家龙家昇将玩具界人气形象Labubu(一隻时常露出坏笑的精灵)扮成这些经典画作与雕塑中的主角形象,因此,波提切利名作《春》中的维纳斯变身半裸的精灵,罗丹名作《思想者》变成思考的精灵,甚至蒙娜丽莎与印象派画家德加创作的经典芭蕾舞女形象也一改其端莊沉静或忧鬱的形象,化身坏笑精灵,让人忍俊不禁。

  “有趣”和“搞怪”是“精灵艺术家”系列盒玩吸引观者的主要缘由,而如果潮玩公司有兴趣在艺术普及和教育上做多一些事情,单有搞笑公仔或“cosplay名画”之类的噱头或许并不足够。如果插画家、潮玩玩具公司与博物馆等艺文机构合作,因应藏品推出面向不同受众(如青少年或亲子家庭)的盒玩系列普及艺术史知识,并配合出版艺术史绘本以及製作音视频节目等,盒玩或许不再仅仅限於“好玩”,而多了“传播知识”的功能。当所谓的IP可以为公众提供更多价值(例如社会关怀、族群建构以及知识普及等),潮玩的意义更凸显,生命亦更久长。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