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灯下集/夜读冯至\赵 阳

2021-01-03 04:23:5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初冬之夜,凭窗远眺:青马大桥灯火阑珊,马湾岛涛声阵阵、夜风鼓蕩,整个城市似在南中国海的怀抱之中如孩童般恬然睡去。我倾心并浸染於这样的景致,不知不觉已有五个年头。“你像一个灿烂的春,沉在夜裏。”此时此刻,冯至先生的这句诗,如精灵一般,闪过我的脑海,并引着我,向他人生的那片海遨遊而去。

  作为“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师,冯至先生兼有多重身份:他是诗人,被鲁迅先生称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创作於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十四行集》,是中国新诗的代表作和里程碑;作为学者,他一生致力於外国文学的教学、研究和推广,为中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日耳曼学者;作为翻译家,他从事翻译工作六十年,堪称中国德语文学翻译与研究的先行者和奠基人。然而,於我的人生来说,冯至先生最大的意义在於:他的诗歌与精神轨迹,指引我深刻理解着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你同她的隔离是海一样的宽广/纵使是海一样的宽广/我也要日夜搬运着灰色的砖泥/在海上建筑起一座桥樑/百万年恐怕这座桥也不能筑起/但我愿在几十年内搬运不停/我不能空空地怅望着彼岸的奇彩/度过这样长这样长久的一生”……还记得年少时的我,初读这首《桥》,被深深震撼:一九三○年代的中国,军阀割据、民不聊生,有机会留在德国大学执教的冯至,毅然回到祖国,在归国的船舱裏写下这首诗,并将自己的后半生筑成中西文化的“交流之桥”。人的一生总有许多抉择,坚定不移的家国情怀,方能让自己不负时代。

  大学时,循着冯至的诗,我发现他的思想和精神轨迹更值得探究。纵观其一生,他从不间断思考,他的生活即思想,他思想中闪现的沉潜、坚忍、天地境界、人民性等等精神之光,时常照到自己的内心,照亮前行之路。从早期的孤独,到对孤独的克服,到隐忍、坚守,再到断念、蜕变,到“人民性”,他的探索之路,展示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宝贵的自我克服与不断否定,也代表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个体意识的萌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现实的碰撞与融会,最终放下“个我”、在时代发展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中实现“大我”。正如他在《我们天天走这一条小路》中写道:“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到我们居住的地方/但是在这林裏面/还隐藏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我想,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能够终其一生保持自我克服、自我否定的勇气,努力在时代所需、自己所长的领域裏不断精进,这既是难能的自我修炼,亦是对“报效祖国”的自觉践行。

  来港这几年,每每思考人生,我总会想起冯至的诗。特别是香港经历前年的“修例风波”,弥补社会撕裂需要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发自真心的热爱香港,贡献自己所能,齐心协力前行。我们的香港,我们应该怀着怎样的心情去爱她?“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夜读冯至,我又一次在先生旷阔的精神世界裏,找到了深沉的答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