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如是我见/二○二○华语电影“遗珠”\赖秀俞

2021-01-13 04:24: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送你一朵小红花》正在内地热映。\资料图片

  元旦假期,《送你一朵小红花》票房抵达历年同档期新高,不少人在影院裏留下热泪,为电影,也为自己。在这个艰难的后疫情时代,我们的确都需要给自己一朵勇敢的小红花。而二○二○年在风雨中坚挺的电影市场,也值得一朵奖励的小红花。

  这一年,除了在票房或口碑上备受关注的《一秒鐘》、《我和我的家乡》、《拆弹专家2》、《金刚川》、《紧急救援》等电影之外,还有不少华语电影中的“沧海遗珠”陪我们度过这特别的一年。这些电影在“真实”与“艺术”中取得了很好的支点,既体现出一种真实的力量,也具有艺术的美感。例如记录片《棒!少年》给我们呈现了一群在困境中乾淨、明亮的少年,在青春的飞扬中,我们得以看见背后真实的中国社会图景。又如万玛才旦的电影《气球》,作为一部文艺电影,这部电影沿袭万玛才旦一贯的风格,表现了一幅藏区生活风景画。相对於前作《撞死了一隻羊》,这部电影在艺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与此前的作品相似,这部电影充满强烈的象征意味,文学性相当突出。尤为出色的地方是,万玛才旦在影像符号层面上丰富地化用了“气球”意象。它是影片中所聚焦的现实命题──女性生命中真实困境的“题眼”所在。它所编织的生育叙事背后指向女性对主体的发现与反思。与此同时,影片同样呈现了女性主体与国家宏大叙事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的交织中所无法挣脱的窠臼,这一结构性的难点正是当下大众舆论场域中女性主义话语所遭遇的棘手问题。

  同样在影像艺术性和内容现实性中表现突出,却缺乏关注度的还有导演梁鸣的作品《日光之下》。作为一部聚焦於少女成长故事的青春电影,《日光之下》在地方性的真实呈现和象征体系的艺术建构上表现出色。在影片中,少女的“成人”之旅与东北小城的社会进程相互咬合,个体青春由此成为宏大叙事的微型隐喻。在此一基础上,导演梁鸣将糅合了“双生花”与“三人行”的人物结构嵌套进一个具有地域特性的犯罪故事框架中,使原本单薄的青春故事线获得了一个强有力的前进动力。其中,敏感的身体经验与暧昧的情感脉络构成叙事焦点。它不仅使一颗尚未成熟的心灵内部的撕裂获得了表达出口,而且也使一部少女成长史被凝缩为一则肉身“受难”记。

  可以说,真实性、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精彩耦合在这一年的青年题材上拥有精彩的体现。从这个角度而言,许宏宇的《一点就到家》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的未来。该片主要回应了两个问题:新时代的乡村脱贫之路该往何处去?新媒介语境中的青年如何改造乡村?由此,许宏宇使用具有青春气息的镜头语言呈现了一部乡土青年版的《中国合夥人》,在形式上,这部电影展现了以拼贴等艺术技巧为表征的独特影像风格。延续此前的作品《喜欢你》中瑰丽迷人的幻想色彩,该片也使富有趣味性的想像力成为情节的幕后推手。总的来说,这部电影最让人惊喜的地方在於,它跳脱了青年创业成功学叙事的俗套,而拥有映照新世代青年真实心灵图景的意味。

  进一步而言,电影映照我们的世界,它既是世界的实相,也是世界的幻象。如果我们还能看电影,还能走进从线上走到线下,还能到电影院去,一切总不会变得太差。在这座人来人往的城市,我们至少能拥有一个空间,让我们得以逃离现实两小时,在“生活在别处”之外,还在银幕裏细细审视我们以及我们的生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