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文化经纬/圆形地\陈德锦

2021-01-13 04:24: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街道彼此交集切割,形成一个中心点,互通互连如环扣,如蛛网,在城市设计上是所谓“圆形地”。巴黎凯旋门所在的圆形地,举世闻名。行人或车子,走到圆形地,可以改变方向,迴转进入另一条街道,趋近目的地。

  澳门有两个圆形地,皆位於市中心,一个是贾伯乐提督圆形地,另一个是嘉路米耶圆形地。后者有一个更通俗的名字:三盏灯。

  圆形地与前地不同。前地是建筑物之间剩余的空位,圆形地却是刻意规劃的道路网络点。话说澳门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市中心北面仍为一片荒凉之地,不是乱石就是坟茔,再偏远点是大片农田、几条小村。澳葡政府开土闢路,至上世纪初伸展了镜湖马路、连贯了高园街和西坟马路,形成贾伯乐提督圆形地。此外,又发展新桥一带,填塞了莲溪,移掉了沙冈、望厦、龙田三村之间的田地,闢成富宅区,设计了三盏灯圆形地。

  三盏灯的名字,来自所竖立的一支灯柱,是一组有四盏吊鐘形灯罩的古典街灯。但为什麼不叫四盏灯?有说是因其中一盏灯经常坏掉,有说是三灯垂照地面而一灯朝着天空。不过,也可能是中国人不喜欢“四”吧。无论如何,现在竖立於圆形地中心的那支灯柱虽有四盏灯,灯罩却为球形,是仿古之作而非旧物。

  贾伯乐提督圆形地附近有四个大型建筑物:市牢(监狱,已迁拆)、圣味基坟场、大炮台、镜湖医院。一般市民不大会在此区閒逛或购物,街道人流较少。但三盏灯则热闹许多,后来更改造为可供市民休憩的前地模式。以灯柱为圆心,近圆心的内环有座椅之设,外环则可通车。

  近年富宅拆卸得所剩无余,几条交叉的街道又形成了普罗市民的一个生活圈,有街市、学校、银行、戏院,彻底改变了昔日富人街区的面貌,今天更是东南亚地方饮食的汇集点。

  澳门市民喜欢说“我住三盏灯那边”或“在三盏灯见面”而不必说地区名称。说到底,葡文地名的中译又长又拗口,难说也难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