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善冶若水/文化发展与社区网络\胡恩威

2021-01-15 04:23:5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一个社会的文化发展,须由社区做起,建立有深度的社区文化中心。目前由康文署管理的约二十个文化艺术中心,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应由十八区开始,每一区因应当区特色,设立不同模式和规模的社区文化中心,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社区网络。

  香港十八区各有特色。香港岛东区,由铜锣湾一直伸延至北角,裏面富含历史文化的有趣人与事,例如铜锣湾区有马场等等这样的当区文化。如果能够结合艺术发展局以及马会等方面的资源创立一个平台,让艺术家可以在那裏工作及创作,实属美事。

  在人口密集的区,例如油尖旺,则可结合油尖旺的深厚历史传统、社区传统以及旧区重建,具体还可以与口述历史与社区保育的工作融合。香港应该将饮食纳入文化社区发展的一个媒介。餐饮与文艺联姻,正正就是文化旅遊必备的条件之一,这无疑将带动社区文化旅遊更深度发展。当然首要条件是打造足够的配套设施及不要造成对当区市民的打扰,令该区市民觉得是创造机会给他们,而不是影响他们的生活。这才是一个双赢的社区文化发展局面。

  若果在离岛开发社区文化中心,比如坪洲、长洲、南丫岛等,一个小型社区文化艺术中心就已足够,这样的好处是令艺术家能够“接地气”。而艺术家不应只限於表演艺术、视觉艺术、文学诗歌等艺术形式,更应该有一个平台让他们落区。在十八区建立不同形式的社区文化艺术中心平台显然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香港拥有众多不同类型的艺术工作者,但他们当中不少缺乏接触市民的平台。近年来内地,例如上海市建立了很多以社区为主的文化中心,裏面的传统戏曲乃至“一带一路”文化艺术的介绍丰富有趣。香港未来的文化发展,亦可考虑转化为社区和教育主导,令社区文化中心、多元文化落地,无论是高雅艺术还是娱乐为主,都可以落区贴地,与市民接触。

  普及文化并不等於把文化艺术肤浅化。文化艺术的普及并不只有举办活动,令文化艺术落地生根的方式还有:怎样孵化一些年轻作家计劃,让作家到社区採风,进而创作,诗歌、小说、剧本皆好。为艺术家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生活居住及创作,其实实行起来甚至形成一个传统并不难。艺术要和生活结合,把艺术的多元性及辩证性引入社区,这才是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艺术水平必经之路。而政府支持文化艺术发展,不应只看短期的人数,更应关注长期的社会效益。这需要大家更有耐性、更有策略和更有宏观视野去规劃,而社区正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平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