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艺苑草/名碑临习指要之《天发神谶碑》\郑广义

2021-01-15 04:23:5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本文作者临《天发神谶碑》。\作者供图

  《天发神谶碑》又称《天玺纪功碑》、《三段碑》、《吴孙皓纪功碑》等,刻於三国东吴天玺元年(二七六年)。因为东吴末帝孙皓为维护其统治,製造“天命永归大吴”的舆论,伪称天降神谶以为吴国祥瑞而刻此石,相传为东观令华覈撰文,书法家皇象书,但无确据。原碑位於江宁(今江苏南京)天禧寺,宋元祐六年(一○九一年)胡宗师将碑移至转运司后圃筹思亭,到宋代时,碑石已经断为三段,后几经迁徙,置於上江两县学宫(今夫子庙)尊经阁。石呈圆幢形,环而刻之,计二十一行二百二十四字。清嘉庆十年(一八○五年)三月校官毛藻印刷《玉海》,不慎失火,此石尽毁。煦园夕佳楼西侧围墙尚有晚清重刻的碑文。现存最早的碑文拓本为故宫博物院所藏北宋拓本。

  《天发神谶碑》是一块奇碑。字体奇伟,苍劲古樸,非篆非隶,蔚为壮观。森森然如武库戈戟,凛然不可侵犯之气。唐张彦远目为“沉着痛快”,而明郭宗昌竟嗤为“牛鬼蛇神”,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却称誉此碑:“奇伟惊世”,“笔力伟健冠古今”,为“篆隶之极”。而齐白石的篆书、篆刻更是得益於此碑。

  《天发神谶碑》虽然是篆书结体,中锋用笔。但应以隶书的笔意去写,不描不画,一笔成型。用笔多变生动,避免雷同单调。起笔方正饱满,行笔健劲有力。转折外圆内方,结体上紧下鬆,字形疏密得当。竖画的中锋收笔大多呈悬针状,劲利而又痛快,但也要留得住。

点击排行